前述的无梭织机包括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和片梭织机,等等,前述的卷取压布装置的功用是将由无梭织机织出的织物引出织口,供卷布机构卷取,同时卷取压布装置还具有对织物纬密控制的辅助作用。
如业界所知,无梭织机织造织物是在一定水平经纱张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卷取压布装置将织物引出织口的过程中,除了卷取辊主动卷取外,还需靠压力辊(通常称“压布辊”,以下同)与卷取辊的配合使位于压布辊与卷取辊之间的织物产生摩擦力对织物表面进行控制,避免织物产生滑动或称游动情形,也就是说需要由压布辊将织物紧压在卷取辊表面才得以将织物引出织口。经纱张力经由刚织成的织物施加在卷取辊和压布辊之上。
利用弹簧加压机构在压布辊的两端施加压力而使压布辊贴紧卷取辊是目前业界贯用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某些厚重织物(即大克重织物)、高密度织物和光滑织物等等,因经纱张力大、织物与卷取辊表面摩擦力小、弹簧加压机构压力不足、宽幅织机压力辊刚性不足等因素,因而压布辊无法可靠且均匀地将织物压紧在卷取辊表面,特别是压布辊中部因刚性有限而产生变形,无法压住织物。又,由于无梭织机卷取压布装置的安装空间有限,因而不可能并且也不允许通过无节制地以增大压布辊的直径来提高压布辊的刚性。压布辊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相对于卷取辊产生向上的弯曲变形(产生弧拱)的原因在于:因压布辊相对冗长,特别是对于幅宽较大如达到三米乃至更宽的无梭织机,因压布辊中部距两端轴头的固定位置距离较长,所受到的张力作用力矩表现为最大,当张力作用力矩达到大于制造压力辊的材料(金属材料)难以抵抗的抗弯程度或称抗弯极限程度时,压布辊的中部因向上拱起而与卷取辊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如何确保压布辊在其长度方向均匀地紧贴卷取辊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于业界,并且期望得到有效解决。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无梭织机的卷取压布装置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CN201627042U推荐的“新型剑杆织机卷取压布装置”,其是将压力辊(专利称“外压力辊”)形成一空腔,该空腔自压力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在前述空腔内设置一内压力辊,内压力辊的两端探出空腔的两端,即探出压力辊的两端,将压力辊的两端各构成为圆柱形端轴,而压力辊的中部成型为橄榄形,圆柱形端轴与轴承的轴承内圈配合,而轴承固定在压力辊支撑板内。此外在内压力辊上安装有至少两个轴承,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23和0027段。
上述CN201627042U能客观地体现在其说明书第0014至0016段归纳的三个方面的技术效果,但是仍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该专利教导的压力辊(即“压布辊”)一经安装到一对墙板之间后对位于其下方的卷取辊的施加的压力不能依据织物变化将压力作适应性调整,例如厚重织物(大克重织物)、高密度织物、宽幅织物以及丝绸之类的光滑织物等等对张力要求存在差异;又如织物幅面布宽窄不同,对压力辊的压力也相应存在差异,因此,以不变的压力辊压力应对变化的织物以及应对变化的幅面宽窄施加相同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其结果是难以获得对不同织物的期望的张力要求;其二,由于需要为压力辊配备一对作为内墙板的压力辊支撑板,又需要为内压力辊配备一对作为外墙板的内压力辊支撑板(一对压力辊支撑板分别与一对内压力辊支撑板的相向一侧固定),因而不便于制造与装配;其三,由于将压力辊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设计成橄榄形,因而压力辊的加工难度大并且加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率高,不利于节省资源。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针对织物变化以及幅宽不同对压布辊的压力作适应性调整而藉以使织物获得期望的张力、有利于避免使用两套墙板而藉以方便制造与装配、有益于降低对压布辊的加工难度并且有便于降低材料损耗而藉以节省资源的无梭织机的卷取压布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无梭织机的卷取压布装置,所述的无梭织机包括一左墙板和一右墙板,该左墙板以及右墙板彼此形成面对面的位置关系,所述的卷取压布装置包括一压布辊和一卷取辊,卷取辊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左墙板与右墙板之间,压布辊位于左墙板与右墙板之间并且对应于卷取辊的长度方向的上方,该压布辊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并且具有一压布辊腔,该压布辊腔自压布辊的长度方向的左端贯通至右端,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芯轴、一扭杆和一扭杆扭转调整机构,芯轴的中部位于所述压布辊腔内并且以间隔状态与压布辊腔的腔壁配合,而芯轴的左端以及右端分别探出压辊腔的压布辊腔左腔口以及压布辊腔右腔口,扭杆循着芯轴的长度方向与芯轴嵌配,该扭杆的左端探出芯轴的芯轴左端面并且支承在扭杆左支承座上,而扭杆的右端探出芯轴的芯轴右端面并且支承在扭杆右支承座上,扭杆扭转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并且与扭杆的左端传动配合,所述扭杆左支承座与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固定,所述扭杆右支承座与所述右墙板的顶部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芯轴的一侧并且循着芯轴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扭杆嵌槽,所述扭杆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扭杆嵌槽嵌配并且扭杆的表面与芯轴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扭杆的左端朝着远离扭杆嵌槽的左槽口的方向伸展并且直至伸展到与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固定的所述扭杆左支承座,而扭杆的右端朝着远离扭杆嵌槽的右槽口的方向伸展并且直至伸展到与所述右墙板的顶部固定的所述扭杆右支承座;在所述压布辊的压布辊腔的左端并且围绕压布辊腔的腔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压布辊腔左卡环槽,而在压布辊腔的右端并且同样围绕压布辊腔的腔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压布辊腔右卡环槽。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扭杆左支承座通过扭杆左支承座固定螺钉与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固定,在该扭杆左支承座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扭杆的左端的位置开设有一扭杆左支承孔,所述的扭杆右支承座通过扭杆右支承座固定螺钉与所述右墙板的顶部固定,在该扭杆右支承座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扭杆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扭杆右支承孔,所述扭杆的左端在对应于扭杆左支承孔的位置支承在扭杆左支承座上,而扭杆的右端在对应于扭杆右支承孔的位置支承在扭杆右支承座上。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扭杆嵌槽的横截面形状呈冂字形时,所述扭杆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并且所述扭杆左支承孔以及扭杆右支承孔为矩形孔;当所述扭杆嵌槽的横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时,所述扭杆的横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开或等边三角形并且所述扭杆左支承孔以及扭杆右支承孔的形状呈等腰三角形孔或等边三角形孔。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芯轴以及所述扭杆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压布辊腔左卡环槽的右侧的位置共同地设置有一芯轴左轴承,而在对应于所述压布辊腔右卡槽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一芯轴右轴承,并且在位于芯轴左轴承以及芯轴右轴承之间的区域还以间隔状态设置有芯轴中间轴承,在芯轴以及扭杆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芯轴左轴承的左侧面的位置共同地套设有一芯轴左轴承限定卡环,该芯轴左轴承限定卡环嵌入所述的压布辊腔左卡环槽内,在芯轴以及扭杆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芯轴右轴承的右侧面的位置共同地套设有一芯轴右轴承限定卡环,该芯轴右轴承限定卡环嵌入所述的压布辊腔右卡环槽内,在芯轴以及扭杆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芯轴左轴承的右侧面的位置、对应于芯轴右轴承的左侧面的位置以及在对应于所述芯轴中间轴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位置各嵌置有一轴承限位卡环。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扭杆扭转调整机构包括一蜗杆支承座固定座、一蜗杆支承座、一蜗杆和一蜗轮,蜗杆支承座固定座与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固定,蜗杆支承座与蜗杆支承座固定座固定,该蜗杆支承座具有一蜗杆支承腔,蜗杆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蜗杆支承腔的前腔壁上,而蜗杆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蜗杆支承腔的后腔壁上,蜗杆的中部位于蜗杆支承腔内并且与蜗轮传动配合,而蜗轮固定在所述扭杆的左端。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蜗杆的前端通过蜗杆前支承轴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蜗杆支承腔的前腔壁上并且伸展到蜗杆支承腔的前腔壁的前方,蜗杆的后端通过蜗杆后支承轴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蜗杆支承腔的后腔壁上。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蜗轮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自蜗轮的左侧贯通至右侧的扭杆固定孔,该扭杆固定孔与所述扭杆的左端固定。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蜗杆的前端端部构成有一用于对蜗杆操作的蜗杆操作手把连接头,该蜗杆操作手把连接头为六角头。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扭杆左支承座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扭杆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一转套,所述的扭杆左支承孔开设在转套上。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可通过对扭杆扭转调整机构的操作而使扭杆产生扭转,扭杆的扭转力传递给芯轴,由芯轴通过芯轴左、右轴承以及间隔设置的芯轴中间轴承将扭转力传递给压布辊,使压布辊在其长度方向均匀地压在卷取辊的表面,达到均匀加压的目的,又由于能依据织物变化以及织物幅面宽窄的不同对扭杆扭转调整机构作不同程度的操作,使扭杆的扭转力得以适应性改变,满足对织物的期望张力;之二,由于由芯轴扛着压布辊通过扭杆的左右端分别支承在扭杆左支承座与扭杆右支承座之间,又由于扭杆左、右支承座分别与左、右墙板的顶部固定,因而相对于已有技术摒弃了供压布辊支承的压布辊支承墙板,不仅可以方便制造,而且能够方便装配;之三,由于压布辊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因而既可降低加工难度,又能避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损耗,有便于节约资源,并且还有益于降低成本;之四,压布辊和卷取辊的长度可根据织机幅宽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根据压布辊的长度间隔设置不同数量的芯轴中间轴承,通过改变扭杆的横截面尺寸,能达到均匀加压、改变压力大小的目的。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梭织机的结构体系的一左墙板1和一右墙板2,该左墙板1以及右墙板2彼此形成面对面的位置关系,示出了卷取压布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一压布辊3和一卷取辊4,卷取辊4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左墙板1与右墙板2之间,压布辊3位于左墙板1与右墙板3之间并且对应于卷取辊4的长度方向的上方,该压布辊3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并且具有一压布辊腔31,该压布辊腔31自压布辊3的长度方向的左端贯通至右端。通过前述说明可知:由于压布辊3具有一自左端贯通至右端的压布辊腔31,又由于压布辊3的横截面即横断面形状呈圆形,因此可将压布辊称为压布管(以下同)。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卷取压布装置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芯轴5、一扭杆6和一扭杆扭转调整机构7,芯轴5的中部位于前述压布辊腔31内并且以间隔状态与压布辊腔31的腔壁配合,而芯轴5的左端以及右端分别探出压辊腔31的压布辊腔左腔口以及压布辊腔右腔口,扭杆6循着芯轴5的长度方向与芯轴5嵌配,该扭杆6的左端探出芯轴5的芯轴左端面并且支承在扭杆左支承座61上,而扭杆6的右端探出芯轴5的芯轴右端面并且支承在扭杆右支承座62上,扭杆扭转调整机构7设置在前述左墙板1的顶部并且与扭杆6的左端传动配合,前述扭杆左支承座61与前述左墙板1的顶部固定,前述扭杆右支承座62与前述右墙板1的顶部固定。
请重点见图2,在前述芯轴5的一侧即在芯轴5的表面并且循着芯轴5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扭杆嵌槽51,前述扭杆6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扭杆嵌槽51嵌配并且 扭杆6的表面与芯轴5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扭杆6的左端朝着远离扭杆嵌槽51的左槽口的方向伸展并且直至伸展到与前述左墙板1的顶部固定的前述扭杆左支承座61,而扭杆6的右端朝着远离扭杆嵌槽51的右槽口的方向伸展并且直至伸展到与前述右墙板2的顶部固定的前述扭杆右支承座62;在前述压布辊3的压布辊腔31的左端并且围绕压布辊腔31的腔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压布辊腔左卡环槽311,而在压布辊腔31的右端并且同样围绕压布辊腔31的腔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压布辊腔右卡环槽312。
继续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扭杆左支承座61通过扭杆左支承座固定螺钉611(图1示)与前述左墙板1的顶部固定,在该扭杆左支承座6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扭杆6的左端的位置开设有一扭杆左支承孔612,前述的扭杆右支承座62通过扭杆右支承座固定螺钉621(图1示)与前述右墙板2的顶部固定,在该扭杆右支承座6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扭杆6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扭杆右支承孔622,前述扭杆6的左端在对应于扭杆左支承孔612的位置支承在扭杆左支承座61上,而扭杆6的右端在对应于扭杆右支承孔622的位置支承在扭杆右支承座62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前述扭杆嵌槽51的横截面形状呈冂字形,前述扭杆6的横截面形状呈与扭杆嵌槽51相吻合的矩形并且前述扭杆左支承孔612以及扭杆右支承孔622为与扭杆6的形状相吻合的矩形孔。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扭杆嵌槽51的横截面形状并非绝对限于冂字形,例如扭杆嵌槽51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当扭杆嵌槽51的横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时,前述扭杆6的横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开或等边三角形并且前述扭杆左支承孔612以及扭杆右支承孔622的形状呈等腰三角形孔或等边三角形孔。
请继续见图2,在前述芯轴51以及前述扭杆6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压布辊腔左卡环槽311的右侧的位置共同地设置有一芯轴左轴承52,而在对应于前述压布辊腔右卡槽312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一芯轴右轴承53,并且在位于芯轴左轴承52以及芯轴右轴承53之间的区域还以间隔状态设置有芯轴中间轴承54,在芯轴5以及扭杆6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芯轴左轴承52的左侧面的位置共同地套设有一芯轴左轴承限定卡环55a,该芯轴左轴承限定卡环55a嵌入前述的压布辊腔左卡环槽311内,在芯轴5以及扭杆6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芯轴右轴承53的右侧面的位置共同地套设有一芯轴右轴承限定卡环55b,该芯轴右轴承限定卡环55b嵌入前述的压布辊腔右卡环槽312内,在芯轴5以及扭杆6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芯轴左轴承52的右侧面的位置、对应于芯轴右轴承53的左侧面的位置以及在对应于前述芯轴中间轴承54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位置各嵌置有一轴承限位卡环55c。由轴承限位卡环55c对芯轴左轴承52、芯轴右轴承53以及芯轴中间轴承54限定。
依据专业常识,由于在对应于芯轴左轴承52的左侧具有一前述的芯轴左轴承限定卡环55a,因而相对于芯轴左轴承52而言,仅分配有一个前述的轴承限位卡环55c,由位于芯轴左轴承52的右侧的该轴承限位卡环55c配合或称协同芯轴左轴承限定卡环55a对芯轴左轴承52限定;由于在对应于芯轴右轴承53的右侧具有一前述的芯轴右轴承限定卡环55b,因而相对于芯轴右轴承53而言,仅可配有一个前述的轴承限位卡环55c,由位于芯轴右轴承53的左侧的该轴承限位卡环55c配合或称协同芯轴右轴承限定卡环55b对芯轴右轴承53限定;相对于间隔分布在芯轴左、右轴承52、53之间的前述芯轴中间轴承54而言,每一个芯轴中间轴承54分配有两个轴承限位卡环55c,由该两个轴承限位卡环55c在对应于芯轴中间轴轴54的左侧以及右侧的位置对芯轴中间轴承54限定。由于芯轴左、右轴承52、53以及芯轴中间轴承54的外圈与前述压布辊腔31的腔壁配合,因而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芯轴5的中部位于压布辊腔31并且以间隔状态与压布辊腔31的腔壁配合的表述。
请重点见图2并且继续结合图1,前述的扭杆扭转调整机构7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一蜗杆支承座固定座71、一蜗杆支承座72、一蜗杆73和一蜗轮74,蜗杆支承座固定座71通过蜗杆支承座固定座螺钉711与前述左插板1的顶部固定,蜗杆支承座72优选以焊接方式与蜗杆支承座固定座71固定,该蜗杆支承座72具有一蜗杆支承腔721,蜗杆73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蜗杆支承腔721的前腔壁上,而蜗杆73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蜗杆支承腔721的后腔壁上,蜗杆73的中部位于蜗杆支承腔721内并且与蜗轮74传动配合,而蜗轮74固定在前述扭杆6的左端。
由图2所示,前述蜗杆73的前端通过蜗杆前支承轴承73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蜗杆支承腔721的前腔壁上并且伸展到蜗杆支承腔721的前腔壁的前方,蜗杆73的后端通过蜗杆后支承轴承73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蜗杆支承腔721的后腔壁上。
在前述蜗轮74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自蜗轮74的左侧贯通至右侧的扭杆固定孔741,该扭杆固定孔741与前述扭杆6的左端固定。扭杆固定孔741的形状需与扭杆6的横截面形状相适应。
进而由图2所示,在前述蜗杆73的前端端部构成有一用于对蜗杆73操作的蜗杆操作手把连接头733,该蜗杆操作手把连接头733为六角头。
优选地,在前述扭杆左支承座6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扭杆6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一转套613,前述的扭杆左支承孔612开设在转套613上。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图3中示出了由无梭织机织造完成的织物8,该织物8在途经压布辊3与卷取辊4的之间的状态下引出无梭织机的织口并且卷取机构(图中未示出)卷取。当要对压布辊3的压力进行调整时,由在线作业人员或保钳工或者工艺员通过五金工具如内六角扳手对准前述的蜗杆操作手把连接头733,使五金工具与蜗杆操作手把连接头733建立起暂时的连接关系并且通过五金工具对蜗杆73进行操作,使蜗杆73转动,由蜗杆73带动蜗轮74,由于蜗轮74通过其扭杆固定孔741与扭杆6的左端固定,因而在蜗杆73带动蜗轮74转动时,由蜗轮74使扭杆6发生扭转,扭杆6产生的扭转力通过扭杆嵌槽51传递给芯轴5,进而由芯轴5同时传递给芯轴左、右轴承52、53以及芯轴中间轴承54,由芯轴左、右轴承52、53以及芯轴中间轴承54将扭杆产生的扭转力转变为加持(即施加)在压布辊3各段上的压力,从而使压布辊3均匀地压在卷取轴4的表面,起到均匀加压作用,即使是宽幅织机,压布辊3的中部也能压住织物。
由于无梭织机对不同质地(即不同原料)、不同克重以及不同幅宽的织物8所要求的张力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上面已提及的厚重织物、高密度织物以及宽幅织物通常要求压布辊3的压力大而均匀,对此可通过对蜗杆73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操作程度进行控制。又如面对同样在上面提及的光滑织物如丝绸织物,既要求由压布辊3良好压迫,但又不致以压得过头(太狠),否则会使织物起皱乃至损及丝绸织物,因而相对于前述的厚重织物、高密度织物以及宽幅织物而言,压布辊3对丝绸织织物的压迫力需作适应性变化,这同样通过对蜗杆73的操作程度的合理控制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面对丝绸织物,通常在压布辊3的表面包覆表面具有防滑纹理的橡胶层。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