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乡村盛开美丽的花

   2018-09-21 14

  西华县委书记、县长林鸿嘉向周口市委书记徐光、市长刘继标等观摩团领导介绍该县新农村建设情况。

  秋冬时节,五谷丰登,农人高兴;“美丽乡村”建设美了环境,提升了文明意识,农人更喜欢。

  行走在西华县一些乡村,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纵横相交,街边的路灯美观时尚,绿树掩映下,一栋栋别致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透着干净、利亮,风格各异的文化休闲广场装点其中,间或有村民徜徉其中健身、娱乐……

  去年8月以来,一项声势浩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仿佛一夜春风吹过,使得西华农村面貌一新。该县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试点村为重点,以群众为主体,示范起步,典型引路,共组织参与干部群众19万人次,投入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一年多来,全县农村整修道路184公里、下水道20.4公里,新安装路灯7822盏,栽植绿化树木2.8万余株,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周口市委书记徐光等省市领导相继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谋事于前,毕功其后。早在2013年,西华县以“三城联创”为抓手,通过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和管理年活动,有效解决了县城脏乱差问题,街道干净了,居民的城市意识增强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西华县的农村面貌尤其是人居环境,垃圾围村、污水横流、饮水不安全等诸多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让乡村干部在无经验可循中束手无策、失去自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将城镇管理的触角逐步向村镇纵横延伸,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卫生习惯,全面统筹城乡发展。

  恰逢此时,省市部署“美丽乡村”建设为西华致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化学教活动成果、摔打磨练干部的重要舞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生活在农村的群众,和市民一样对整洁优美的环境充满着向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就是实现老百姓美好生活愿望的最佳路径。”西华县委书记、县长林鸿嘉说,“我们有心通过深入扎实推进,让全县党员干部锤炼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为民意识和公仆意识,培养他们服务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找准定位,找回自信。”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活动之初,西华县委、县政府便明确,把省市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升华为“美丽乡村”常规工作,切实把“美丽乡村”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常抓不懈,避免“整治—反弹—整治”怪圈。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林鸿嘉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试点村也成立相应组织,明确目标任务、整治标准和完成时间。县领导带头每周至少两次深入乡村指导活动开展,现场解决问题。从县直机关抽调150名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组成50个工作组进村帮扶,带头改变工作作风,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引导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全县450个行政村(居委会)分3批进行整治,第一批、第二批的151个试点村(居委会)去年底全部整治结束,剩余的299个行政村(居委会)也按照要求,今年6月底完成整治任务,进入常态化工作推进阶段。

  深化认识,明确工作遵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创新总结提出了“乡镇政府所在地街道店铺以内归商户自己、店铺以外归全体市民,农村庭院以内归农户自己、庭院以外归全体村民,属于全体市民和全体村民的公共空间,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占用任何一点”、“不能用干部的引导帮扶替代群众打造美好家园的义务”、“农村环境治理要七分管理三分建设,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三个方面的标准遵循和“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与城市居民是一样的”观点,改变了乡镇干部认为农民素质低,农村就应该脏乱差的错误认识,找到了工作方法,增强了干部工作的信心。

  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与。该县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激发广大群众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民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在县媒体开辟专栏、专题,播发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各乡镇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召开各类动员会、观摩会,动员组织在外务工经商创业人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党员和群众积极通过投工投劳、义务捐助等形式参与到村容村貌整治中。同时,引导各村完善建立“村规民约”、门前五包、村民自治等各项管理制度,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教育群众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让广大群众入脑入心。

  夯实责任,掀起共建热潮。该县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重点目标考核体系,建立11条保洁标准和6条公共设施管理标准,严格工作标准和检查评比验收。实行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镇、乡镇领导干部及县直局委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四级分包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县委农办、县环保局、县工信局、县发改委等31个单位积极参与到分包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组建8-15人的城市管理队伍,由主管城建工作的副乡(镇)长牵头,集中整治店外经营、乱停乱放、违章建筑、乱倒垃圾等行为。在行政村教育引导群众履行“门前五包”的责任、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的义务,并配备5-7名专职保洁员,保持村内卫生整洁。

  截至目前,全县乡镇农村累计整治店外经营2407户次,拆除违章建筑1545处;成立保洁队伍450支、1386人,清运垃圾3.8万余立方米。通过政府以奖代补、行政村自筹(一事一议)、社会人士捐助、县直分包部门支持、企业无偿赞助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了群众自愿出资、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严格督导,切实跟踪问效。该县组建以县委、县政府“两办”督察室牵头的联合督察组,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通过看工作进度、看工程质量、看整治效果、看存在问题的“四看”方式进行跟踪问效,做到两周一督察、一通报、一排名,并在全县工作例会上对“美丽乡村”工作进行点评,采取PPT方式再现工作实景,按照“好、中、差”标准分类排队,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同时每月开展一次检查观摩评比活动,取长补短、交流经验。

  去年,该县根据督察情况,累加全年的督导排名名次,以最后一名为基数,逐名次增加奖励额度5000元,共发放以奖代补资金823万元(其中省奖补资金670万元),今年又为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工作经费5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既解决了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充分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标准不高的乡镇或行政村,严格问责、限期整改。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西华县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善、村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作风也得到锤炼,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群众热火朝天、积极自发投入建设的场面,在植树造林、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针对乡镇基层工作的考评中,该县均处于全市第一位置。尤其是秸秆禁烧工作,更是全市连续三年唯一保持“零火点”的县,“美丽乡村”工作带来的连锁效应得到了充分放大和彰显。

  逍遥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效显著。该镇柴城行政村干部带头捐款,村支部书记张继革带头捐款5000元,村“三委”班子其他成员每人捐款1000元,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每人捐款1000元—5000元不等。周口物业公司朱铁柱专程从周口赶回捐款5000元,深情地说:“柴城是我的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为了家乡变得更美,我愿尽心尽力。”村里还举办了捐款仪式,全村各户你100元、我200元自发自愿踊跃捐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村投入资金138万元,投入义务工960人次,清运杂草垃圾、修建下水道、路面道牙硬化、小院美化……“干群同心,黄土变金”,昔日的脏乱村变成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明星村”。

  西华是娲皇故都,女娲文化底蕴丰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许多乡镇把文化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黄桥乡以万亩桃园的风景为背景,投资1.6亿元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垂钓、度假餐饮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景观项目;逍遥镇常村集中投资140万元,建成村民文化广场和高标准体育运动场;西夏镇后寨村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墙,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乡村文明新风尚传递给千家万户。

  全县18个中心城镇建设也各显其能。针对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基础差的现实,以治理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规范门店标牌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环卫服务外包办法,创新管理机制,城镇街道由乱到治,群众打心眼儿里高兴。各乡镇还结合各自特点,突出镇域特色,从下水道、路灯、群众文化设施、文明宣传墙等入手,力促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再提升,着力打造靓丽新家园……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工作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办法;是改变乡村面貌,倡导精神文明的好方法;是发展乡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好措施;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搞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好途径。”林鸿嘉在总结美丽乡村工作时如是说。

  林鸿嘉表示,西华将把美丽乡村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实施,不搞突击和一阵风。着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组建乡镇专职城管队伍和环卫队伍,持之以恒地以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让群众成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让西华的干部长本领、环境更美丽、人民更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