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电子工程师的发展明显不如软件工程师方向?

   2018-10-04 26

  我是在校大学生 专业是电子工程 初中也参加过NOIP 虽说走软件方向更容易入手 但还是觉得电子更好玩所以选了这个专业。为什么感觉硬件类的学生很不吃香?比如有很多软件工程师的个人博客 类似MATRIX67 酷壳 阮一峰等等 但是偏硬件的就很少。再举个例子 我在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弹出的相关问题都是算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大量IT类的提问也都是偏软的 而在各大科技网站(CSDN等) 偏算法的新闻也多于硬件优化。我想问出现这个情…

  做了9年硬件电路设计,5年智能手机,4年医疗器械,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很复杂,自己喜爱的工作居然无奈的发展到了这个窘境。

  当初选择硬件是因为不想日复一日的坐在屏幕前面敲代码到天亮,硬件电路设计工作中的元素要丰富一些,各种仪器,各种元器件,实验室,工厂,电脑前面画图坐个台,供应商来了再接个客,个人觉的要比枯燥写代码有趣很多。当时硬件还是产品的主要卖点,软硬件算势均力敌。

  但到了现在,依靠国内庞大的用户群,中国站在了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前列,行业发展速度快,相关人才必定炙手可热,传统制造业与之相比,其实无论软件硬件,跟互联网行业都要差一个档次。问题是传统制造业内部,软件的发展也也要好于硬件,这是为什么呢?

  消费类电子因为量大,同质化,IC厂家会针对性的提供完善的,集成的芯片解决方案,在早期的智能手机中应用处理器,基带modem,射频单元,音频单元和很多其他功能模块都是分立的,但现在满眼都是集成了各个通信制式和功能模块的单芯片解决方案,设计在这时其实只是应用,别犯错,整机射频音频EMC性能把住关就OK了,当然肯定也没这么简单,但不可否认这样给硬件设计留出的发挥空间少之又少。而硬件同质化之后沦为后台,产品体现差别的是软件,攻城拔寨创收的也是软件,舞台大了自然在公司内更加受重视,待遇和发展自然也好于硬件,但跟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差别比,这个差别相对小一些。

  另外一点很尴尬的是,硬件的博大精深,体现硬件设计水平的一些技术,在消费电子中慢慢变的没必要了,开始我们也研究对标诺基亚,想把质量做到最好,但后来发现手机大家玩一两年就扔了,根本不需要你设计的这么精细,高层领导还嫌增加成本,浪费工时。手机都这样,其他消费类电子更不必说,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市场对硬件技术能力,需求并不高,此处深深的叹口气。

  在大型设备比如工控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硬件的处境就好很多,但对知识的要求也会高一些,不光数字电路和嵌入式底层软件,模拟电路,大功率,高可靠性设计的知识也是必须的。没有现成的芯片解决方案;没有现成设计可供参考,系统的庞大,很长的生命周期,可靠性设计相关的需求(出错可能出人命),都决定了硬件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深度的硬件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德国公司,干了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当时读了项目组里一个德国硬件系统工程师写的可靠性系统设计文档,自认为不笨,但沉下心读了三遍到现在还没完全搞懂,缜密严谨的逻辑很让人叹服,跟他讲他哈哈大笑,说这个德国的大部门里也就两个人能搞定,这也就是德国没法被中国山寨的技术门槛。

  在这种复杂度下,硬件工程师的受重视程度和待遇跟软件相当,我也跟德国人求证过,在德国软硬件待遇也处于同一水平。

  我一个豪无文采的工程师写答案真心吃力啊,扯了这么多,都不知道扯到哪条街去了,总结一下吧:

  1. 互联网正在爆发式增长,风口上连猪都会飞,我们这些腿脚不好使的追不上风口,飞不起来就脚踏实地吧,行业有起伏,说不定哪天你吃饱正睡呢,就被卷上天了,这个时代,太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了(诺基亚,呵呵),那天之前,起码自我修炼,把体重减轻,方便被卷。

  2. 发(gong)展(zi)好坏由市场需求决定,国内企业从事高端制造业的较少,对硬件技术水平的需求不高,自然不愿意付那么高的薪水。

  如果你已经上了硬件的贼船想走技术路线,个人觉得自己选择的路,就坚持走到底。

  如果你上了硬件的贼船还不想干技术了,可以考虑转项目经理,硬件跟供应链和其他部门的接触挺多,皮扯多了专业扯皮也没啥问题,职业前景也不错。

  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多赞和关注,非常感谢大家,陆续收到了一些私信,询问我以后什么样的硬件就业方向会好一些,怎样成为优秀的工程师之类的,甚至找我约稿,我不是什么行业大牛,也不想装逼,但有这么多人信任我,我想我也有责任跳出自己习惯的围观,给他们一个回应。

  我是一个普通的电路设计工程师,我的专业知识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嵌入式底层软件,当然对所有工程师来说,产品知识和项目管理技能都是必备的。我们谈到的硬件,涉及的领域太宽,IC设计,FPGA,射频,EMC,电气工程,等等等等,基本上产品不同,所需的硬件技术的package就不同,我对这些领域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所以出于严谨的态度,我的视界和知识不足以,也没资格给你们负责任的建议,我所能做的就是分享我的一些有用的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年前我去德国做项目时有留意到办公室里的一个小伙子,很腼腆,不怎么跟周围人讲话,后来有机会一起合作,发现他的能力非常的强,与他稚嫩的外貌很不相称,有些好奇就问他毕业几年了,他回答一年多,我很惊叹他这样的水平居然才毕业1年多,想想自己当时的水平跟他比线年前就见过他,原来他在读研阶段,就跟公司签订了实习合同,每周都会来公司里工作一天,并且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他们同学里面非常普遍,他们的大学生活基本上就是在忙碌学习和实践中度过的。

  这引起了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的反思,我特么当时都在干吗?为了高考受够了压力,大学必须不能继续那个状态啊。数电模电都在学,但也不清楚这些电路到底能用来干什么,应付完考试就抛之脑后了。等若干年后工作需要碰到问题了,才又把大学课本翻出来再啃,周围同事不乏清华,交大,华科的硕士,但大家都在感叹,如果早知道是用来干这个,那当时学的可得多起劲啊;如果大学教育能跟实际结合的紧密一些,那我们可得少走多少弯路,如果当初多做一些实践,可得增加多少有用的积累啊。玩游戏?谁还会去浪费那时间。睡懒觉?我哪有那闲功夫。什么?泡妞?清晰的人生理想面前,你跟我提泡妞?呵呵,妞还是得泡的。

  没有后悔药给我们吃,但我们的病历可以给你们看,我想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在被动的接收学校,社会安排推送给你们的知识和活动,想想如果学校不组织挑战者杯之类的比赛,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做东西了呢?但我们能不能更积极的,主动的去了解社会,了解你梦想公司的产品是什么样的?那里的工程师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都在提高哪些技能?他们都在泡什么论坛?你课本上的知识是如何被用到具体产品里去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迷茫,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自己通过实践才能找到,希望这份病历,能作为前车之鉴,给你们一些有用的提示和帮助。关于方向,实在不是普通的我能受的起的问题。

  另外知乎上海归大牛这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邀请一些,以他们的亲身感受谈谈国外大学教育里的一些可取之处,或者更大的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制度的长短,相信更能让我们反省自身,教育下一代时,也多一些先进的理念。

  这是关于信息产业五大趋势的第一篇:软件化 / Software defined

  软件化有多重要?我们在评估风投或者收购对象的时候,采用ASIC之类专用硬件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

  我在哪些因素决定了初创公司的最终成败?回答里,认为主导信息行业的五大关键趋势是:

  正好,又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电子工程师的发展明显不如软件工程师方向?,想在在这里一起回答。原因正是:软件化 / Software defined。

  这是根据生成的工资趋势图。蓝色是美国电子工程师平均工资,橙色是软件工程师,绿色是系统工程师。

  显然电子工程师的工资增长不仅没有跟上软件工程师的增长速度,甚至还有相当下降。

  工资是雇主为员工出的价格。在市场环境下,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所以电子工程师的工资(价格)下降,说明电子工程师供过于求。事实上,大量传统上由电子工程完成的工作,正在变成软件工程的工作。硬件变成了软件。为什么呢?

  在远古时代(其实不是很远,15年前),IT行业的硬件初创企业相当普遍。比如,1997年,硅谷的创业传奇华人谢青 (Ken Xie)在车库里创办了NetScreen,一个专注于防火墙的网络安全公司。NetScreen后来被Juniper以40亿美元收购。那个时代,包括NetScreen,大部分硬件产品都是以ASIC和FPGA这类高度定制的芯片为核心的。2000年,谢青离开NetScreen以后,又创立了Fortinet,目前市值约38亿美元,在创立初期时的产品也是以ASIC为核心。

  之所以使用ASIC,当然是因为ASIC这类专用芯片的可定制性,能够专门为某类应用进行优化,实现更高的性能。在性能稀缺的时代,这样的定制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谢青的第一家公司,SIS,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采用了软件解决方案,而当时的通用处理器能力不足以应对防火墙所需的处理能力。谢青认识到这个问题,自己设计了NetScreen需要的ASIC,仅仅三年就被Juniper收购。

  ASIC性能优秀,但缺陷是生产规模很小,并且需要单独设计,设计费用动辄上千万美元,因此每片芯片的平均价格非常高。

  在2007年前,这些通用芯片的性能都在按照每18个月一倍的摩尔定律高速提升。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很多时候芯片的运算能力似乎够了,市场对更高性能处理器的胃口突然变差。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在性能方面的不思进取:过去几年英特尔的主流芯片运算性能提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是2013年中国大陆销量最高的10个台式机配置。里面主流的Celeron G1610之类,性能大概不到i7-2600K的三分之一吧…

  时间到了2000这个十年的中后期,慢慢地人们发现,便宜的、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芯片的性能已经开始够用了,那么为什么要冒险投资上千万美元,设计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的芯片呢?实际上,过去几年,桌面系统和服务器系统的运算能力已经进入平台期。

  1. 费用:相对于专用ASIC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开发费用,一个软件 + 通用硬件平台的前期开发费用也许只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后期通用硬件的成本也相对专用硬件低得多。

  2. 风险:低廉的前期开发费用让软件方案能够迅速产品化然后得到用户反馈,用户的反馈能很快帮助决策者确定项目是否继续下去,大大降低了资本的风险。

  3. 灵活:获得用户反馈后,通常软件方案较专用硬件更容易修改。和灵活相关的,还有更容易定制,更容易提供App。

  4. 扩展性:市场对通用硬件的供应几乎是无限制的,而且软件代码可以无成本复制。如果软件 + 通用硬件产品大受欢迎,他们只需要从开放的市场上采购大量通用硬件就行了;但若是采用专门芯片,通常只能从少数厂商定制,从产品订单到交货之间的时间很长,常常超过一年。

  5. 可移植性:相对于专用硬件,软件代码更容易得到重(chong)用,嵌入另一个软件解决方案里,代码中的算法也更容易跨平台使用。

  有了这么多好处,大多数初创企业,甚至大型企业,都优先采用软件 + 通用硬件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们在评估风险投资目标或者收购对象的时候,采用专用硬件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

  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在于积累。前面的回答说的很对,软件这个行业起步比较晚,所以西方国家积累的底蕴还没有像其他行业那么深厚。但是电子硬件这个就要早一些,看看GE这个巨头,就觉得现在的微软帝国,google帝国不算什么了。我身边大量的同事,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白发苍苍的给你讲起电子学,物理学,像活教科书一般。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产业起步晚而且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做一辈子,不像软件行业,没落下多少,所以造成了软件好于硬件的现象。

  其次,我认为是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造成的软件工程师好于硬件工程师的现象。这点不仅在中国存在,在美国也这样。身边一些学习CS的同学,如果拿到FLAG,也就是Facebook, linkedIn , Amazon and Google这几家,起薪都在8W以上一年。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毕业生起薪,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看得到,用得到,继而产生效益。搞得现在很多学EE的留学生,因为各方面原因,转投CS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而做硬件开发的,就像是在幕后默默无闻的为人服务。就像人们谈起apple的产品,最先说的是外形多美观,系统多流畅,软件种类多这些,而很少有人关注在盒子里的那些硬件是如何工作的,就像乔布斯那个的柜子的背面的例子,内行人打开apple的外壳看到电路板时,会由衷的赞叹,但是又有多少普通的消费者会注意到这些呢?

  不得不说国内少有电子硬件方面精彩的blog和网站,这不仅仅是电子工程这个领域,其他的各行各业也都如此,除了新兴的互联网和软件行业,它们是和互联网紧密相连的,不像电子工程,有些东西很难用文字和程序表现出来,不适合互联网传播。对于在校大学生,甚至从业者,其实学习的过程也不复杂,最重要的就是把要用到的各种元器件芯片的说明书看懂看好了,就能解决掉大多数问题了,中文的看不懂就看原版的,说明书就相当于软件行业的各种blog了,因为这些给开发者看的说明书,不是那么轻易就写出来的,我认识几个写manual的人,也大概了解这其中的过程,这些牛人们把写manual就当写blog了吧,所以说这些说明书是最好的教材了。

  最后说一下职业前景,本人还是刚进门的新人,言辞不当请大家海涵了。国内不甚了解,讲一下美国,刚才说的电子硬件就像幕后工作者,很难大出风头,如果想做风风光光的领导者,这一行不适合。但是不出风头不代表什么,你的地位和回报,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这一点不论在美国还是在国内都一样,家中有人在电子相关军工厂从业的,老工程师的地位不比车间主任差,在美国也是,受人尊敬就不说了,收入上,做到principal这个级别的高工,是和公司VP收入差不多的,无怪乎很多人做一辈子工程师,也不爱去搞人事和管理这些烦心事。就职业发展来看,电子工程师很像传统的工程师,像建筑啊,机械啊,或者说像医生,律师这样的,越老越有经验,越吃香。其实说了这么多,如果你有一颗工程师的心,这一行走下去,没有错,国内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晶圆代工大厂台积电(TSMC)董事长张忠谋在SIA(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晚宴的一场与其他产业界高层同台的座谈会上,对半导体制程节点继续微缩表示乐观;不过他也建议,芯片产业逐渐迈向成熟,年轻一代的电子工程师可以朝向软件、电脑科学以及网际网路等相关领域寻求未来发展。张忠谋:芯片产业已成熟,年轻工程师可向软件方面谋发展

  (有2015/4/5、2014/8/14的更新,本题从最初提问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sigh~

  最早写这篇答案的时候,很多回答还在纠结于电子工程师的门槛高、个别特例的不错薪资之类的关于本题题设是否成立的问题,所以这个回答开头部分比较侧重这个方面。而现在感觉很多人在纠结要不要转方向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清状况,然后根据您的兴趣,根据您追求的东西、您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做决定。

  这个问题下有不少还在校园里的大学生知友们,有一些不成熟却是真切的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在当今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谚语,适合送给那些百分之两百热爱自己专业又埋头苦干的朋友们。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三百六十行,出状元的难易程度、机会多寡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或者更功利地说,不同行业之间整体的看,从业人员无论是状元还是打酱油的,行业间的物质收入回报都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如果有犹豫的话,用「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来让自己好好地思考一下还是挺有必要的。

  即使不是相较别的行业,在我们大的电机工程(EE)领域里,不同的方向也有各自的特点。从就业或是未来发展的角度看,粗略的总结,您可能会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好发文章的方向越是不太好找工作,或者说不同的小方向之间是有偏学术和偏工程的区分。现在学校里有很多听起来或看上去的相当炫酷,相当高大上的新领域新概念,如果您对未来的规划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定要谨慎,要真正深入地去了解一下这些方向的发展现状。一个概念的真正爆发是有时间节点的,有些发展方向一定是未来,但这个未来很可能与您无关。当然将来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发展的选择。

  如果有人告诉您“越老越吃香”什么的,一定请再三小心。纵向的看,一些方向的确是比较注重经验,可是“越老越吃香”只是代表有经验的您比刚进来的同领域的新手“吃香”。如果您横向比较一下,在另一类很近的但不完全是经验决定的方向发展的同仁,他们在您年轻的时候已经有丰厚的收入回报,到您四五十岁终于等到吃香喝辣的时候(甚至您开始“吃香”的时候的收入也才是他们好多年前的水平),他们可能已经赚的盆满钵满,在计划提前退休了。比如,在现实中,经历过的周围的人在大学毕业找工作和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模拟IC和数字IC相比,在整体上讲(不提个例和特殊情况)就是机会少、职缺少、工资又不高。如果您不是以浓厚兴趣为导向的话建议一定要考虑清楚。

  引用知乎大V的一句名言:「普通人更应该看norm而不是special cases」——@立党

  ——————————————————正文—————————————————————

  但是看到好多讨论里“老师说的搞硬件的平均薪酬要高balabala”,忍不住答题。。。分享一些东西(可能偏IC方向)

  个人觉得本提问中的孙政权先生的回答很有价值,大家可以看一下:为什么在中国电子工程师的发展明显不如软件工程师方向?这就是现实。

  :不只是中国。可以看看留学论坛,好多帖子都是《EE转CS求指教balabala》,早的那批转CS的同学已经毕业收货果实了。 早期的EE学生“选几门CS的课,毕业面试狂刷题,然后拿到google、FB的offer”的不是传说,美帝两年硕士花费四五十万,工作一两年就回本了。现在很多学校对选课,转系有限制了,不少EE申请的时候就直接申CS去了。

  陈小甫提到的”MITBBS上三四十岁的电子大叔都在往CS转。” 有链接有真相:【转热帖】买买提十大《学EE太不值了》【一亩三分地论坛CSEEIS版】

  关于第3点:科技浪潮。答主大四毕业的时候《浪潮之巅》这书刚出,受益匪浅。现在第二版了,推荐看看。第二版的更新部分在作者吴军博士的专栏里有一些吴军的专栏_福布斯中文网

  最近有不少硬件复兴的报道(个人感觉实际一点的硬件复兴有很多可能会和sensor有关),直接google“硬件复兴”。

  不过如果因为:“同样是加班搬砖为毛隔壁搬的是金砖”“我也会写代码啊”什么的而感到难过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更难找工作的其他某某专业。。。

  门槛高什么的都是“呵呵“,那些前沿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门槛还要高呢,但人家有自我追求的东西,CS再赚钱再好就业也和他们没关系,他们不讨论”吃不吃香“什么的。

  上过中国大学的人都知道上学时周围到底真正是喜爱自己专业的同学能占到多大比例,多多少的人二十三十岁后其实对什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也仍然模糊。

  。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朋友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父母要赡养、女友要结婚、丈母娘要买房、生活水平要提高、孩子要出生)的压力,同样辛苦的工作甚至是同样类型的工作,选择一个物质收入高且快的工作怎么了。至于十年二十年后的趋势什么的能真正预测准的又有多少,甚至和当下即将进如事业起步的黄金时期的你又有什么关系。而且,

  以上内容谈的都是统计意义上的概率,不针对少部分特例和个例,也不一定适合您。

  ps:题主说的个人博客什么的和专业的发展历程有关,EE的大部分方向都发展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经典教材都是5、6版,基础科目都被几代人学过了。CS很多还是最近十几二十年(甚至更新)新兴的,今天PHP,明天Python,后天Perl...哥连名字都搞不清楚。没有权威和bible,大家都是初学者,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分享,结合当代互联网这么发达,个人博客这种形式很正常。

  ————————————————2014/8/14更新————————————————————

  感谢知友王大锤的讨论,前段时间就有一些新的东西想写可惜一直拖着,就乘着讨论的机会加一些看法,请大家指正。

  小弟我的”夕阳“这词用的的确也有问题,小弟是指针对本题”电子“(EE)相对”软件“(CS)来说“夕阳”了。

  对于芯片设计公司来说,目前看得到的情况是制程越来越先进后流片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只有那么几家屈指可数的大公司可以做得起大规模研发,自然技术密集程度也越来越高,新创公司想要冒头难上加难,这和当下的互联网产业百花齐放的情况,不论是在新创公司的数量还是收购价格上相比都是相形见绌。

  而对于在业内耕耘的工程师来说,大部分人都会进那几家垄断着的大公司,会有

  ,但是同时上升的空间也只会越来越少,不仅前面有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经验丰富的前辈在那卡着位子(EE发展了这么多年,你不会的他都会,你会的他比你懂得深经验丰富),而且周围一推优秀的同辈源源不断的全挤到屈指可数的这么几家公司。混口饭不难,但相对于在CS公司里同龄人来说

  前段时间张忠谋在台湾半导体协会上的演讲很有意思(台积电董事长:半导体下一个发展亮点是物联网--台海网,台湾)。他认为半导体下一个发展亮点是物联网,有很多机会。但同时他也说“不过最赚钱的不会是半导体公司,而是物联网公司。这些物联网公司需要很多合作、很多供货商,也需要制程与储存的供应,因为半导体处在这生态系的基层,不会赚大钱,也不会成为新事件的“红人”,但不管是谁成功,他们都会需要半导体支持。他认为,能供应物联网的半导体厂应可以维持快速成长,甚至成长幅度将超过整个半导体业,无法供应的半导体商则将缓步成长、甚至倒退。”

  半导体公司会不会再次像当年硅谷命名的那个时代一样,依然是科技业弄潮儿,还是会变成虽必不可少但利润一般新机会较少的基础产业,也许要留待到历史上看了吧。

  看到知友@Steven硬件工程师的产品观,创业观?下的回答。不论您是否赞同,个人觉得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也挺有意义。

  今天看到一篇@leon的专栏文章:电子产业大趋势 - 企业分析 - 知乎专栏,分享给大家参考。

  2015-5-25更新:评论里有好多知友分享了各自的感受和经历,值得大家参考。

  这里引用一下评论里在ABB工作的知友@刘雷前辈分享的深刻见解供大家参考~如果从上大学起开始计算,我入电气工程之自动化行业已经十几年了。这一行,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讲,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情怀”,从个人发展、经济收入、运营方式等等角度来看,不能说是夕阳产业,但确实是人才、优质资本流失,利润微薄、经营风险较大的行业。我非常认同这篇文章的看法,不要太迷信鸡汤所说的“工匠文化”什么的,个人还是应该信奉一些“机会主义”。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工作之后十年八年,当你能力发挥已尽极限,可还在行业的冬天里苦熬的时侯,自己会有多么无力、无奈和心寒!如果没有有力的圈内的家庭背景,和/或具备快速融入既有利益集团分肉吃的能力,还是建议去找目前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行业去做,千万不要因为一些空头支票和落不了地的愿景,辜负了自己非常短暂的年华。以上。

  ...仅从强电、工业品角度来发表一点点类似的观点,说一些相对“通用性”的看法。电气/自动化/工控行业——所谓“搞电的”,实际上是生产领域里的配角,搞机械、搞工艺的人,都比电气人,更核心、更有发言权。从二级自动化到零级自动化,除了算法部分还有比较高的门槛(这块业务需要的人很少、学历要求也会比较高,我见到干二级的,还是PHD居多),其他都已经通用化、模块化了,而且市场竞争很激烈,可以说是一片红海。从赚钱养家的角度讲,在这个行当做到及格水平的话,不会挨饿,但是如果没有比较硬的背景和资源,想要求富贵,是非常非常难的。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投身目前比较火热的行业,对收入、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都能有更好的期待。虽然行业发展有起伏,但是自动化/工控行业的周期跟咱们个人的寿命相比还是很长的,比如有色金属行业(钢铁也类似),一般七到八年一个周期,现在可称是谷底,你入这行的话,能熬七八年吗?软件业我比较看好的是,它毕竟是一个人力资源占决定性地位的行业,从业者只要比较上进,跟企业的议价能力是很强的,而且,这个行业的总盘子还在不断的增大,行业的总体文化也更强调创新、发展,不确定性更大——不确定性就是机会。这些年来我身边离职的同事、合作伙伴和同学,有做手机游戏的,有借助家庭背景(有带路人)做金融的,有回老家县城开物业公司的,但是很少有从别的行业进入这个行当的。很少有的例子,是施耐德电气有一批销售管理人员是从Dell过来的——可Dell在IT行业似乎也是比较挫折的样本吧。

  楼上别分析什么这因素那因素了,全球大势所趋,IT行业兴起是目前的时势,Intel的风头都不见得盖得过facebook呢。

  简单说个例子,我同事化学博士毕业,在硅谷排名前十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工作近20年,最近工资被他闺女超过去了。闺女加州理工本科毕业,在Facebook干了2年。

  时势造英雄,电子工程师不要自怨自艾自怜自伤或者想出各种理由给自己找场子了。这不是硬件的年代,在中国更不是制造业的年代。不要麻痹自己自我安慰了,也不要抱有幻想觉得终究能够翻身,重点在于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就认真做下去。

  抬头看别人,不要只看到做IT的发展比自己好,同样的同学做金融的还早就财务自由了呢。这些对自己没有用,路要走自己的,觉得没希望就趁早改行。

  软件公司的主要成本就是人,而硬件公司还要采购很多昂贵的设备,所以在相同利润率的情况下,成本固定,软件公司把钱都给了员工,而硬件公司还要买设备

  软件公司的主要资产也是人(准确说是团队),人跑了老板啥都没有了(算法是不能申请专利的),而硬件公司的研究结果很容易申请专利固定下来,两相比较,软件公司从业人员议价能力更强

  最近若干年互联网的发展给软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而电子行业走的却比较缓慢,新的材料、新的元件都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行业内也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新方法和新方案。但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App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应用干什么的都有,为什么?软件的优势在于创新相对比较容易(没有贬低软件开发的意思),实现起来也比较简单,总的来说就是入门门槛比较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今社会对各种软件的需求比较大,硬件是好比是基础设施,未来的社会是建立在各种数字逻辑基础上的,供需关系、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行业薪资水平,软件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比如在智能算法上、在算法效率上,亦或者在人机交互的研究上多下点功夫,多积累开发经验,提高开发效率,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才能拿到更好的待遇。

  楼主偏向硬件方面的,其实应该说硬件这个行业水也很深,不知你做模拟多一点还是数字多一点,模拟电路方面确实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老一点的电子工程师基本都是做模拟电路出身,除了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之外主要是要动手实践,我认识的做模拟电路的基本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仿真,二是自己动手搭建实验电路,模拟电路这东西元件都比较贵,有些管子动辄几十块钱一个,烧一个浪费一个,所以具备一些仿真能力对于项目初级阶段还是很有帮助的。数字部分,有的人说比较简单,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以前也见过不少人做电路板布局、布线也都是一团糟,功能也能实现,因为数字电路逻辑比较清晰,好多人认为数字电路比较简单而不去认真研究,如果你的志向不仅仅是混口饭吃的话,我觉得有必要对数字电路也下点功夫,毕竟现在软件越来越负责要求硬件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高频、高密度、多层的电路现在很多项目都要用,学学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都可以对自己进行提升。

  再说说跟硬件比较相关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好多小公司,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不紧担任编码工作偶尔还画画PCB,这样算是发展比较全面吧,但是还是需要自己有个规划有个主攻方向,当然单片机、DSP、FPGA都属于嵌入式范畴,看个人发展选择其中某些方面作为主攻。

  其实软件和硬件没有哪个更好的说法,看自己喜欢什么,本身硬件开发的范畴也挺大的,还得钻进去找找自己的方向。总之就是树立目标、逐渐积累。楼主发帖时间比较长了,刚才有个朋友发这个连接给我看,他也遇到点小迷茫,我就顺手回了帖子,如果说的不对还请见谅~

  实际上,无论是硬件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师,相比各个行业的平均水平,都已经属于不错了。

  前些天和一个曾在硬件公司做到很高职位的朋友聊天,他特别感慨。那个时候(想当年…),他们做硬件做的热火朝天,而且并不看好软件,软件怎么着,不也得在硬件上面跑不是么?大规模的硬件研发与制造可不是谁都能玩的事,投入太大。这个感觉,有点像当初硅谷的 HP Intel 等意气风发的时候,那个时代 IT 业的主流就是硬件。但是逐渐的,形势开始变化,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嗖嗖的崛起。这一两年,Nokia 被软件公司收购,Moto 被互联网公司收购并倒卖…

  世易时移,攻守之势异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何止影响了硬件与软件工程师,各个行业都在发生变化,而且仍将持续。看最近一些金融专家如何不淡定...

  但是未来如何呢?浪潮都是一波一波的,滚滚向前。智能硬件这一两年在快速发展,新的时间窗口正在打开,下一波的浪潮中,硬件又会有新的机会。

  很多人上大学前都经历过,家长听说读这个专业好找工作,那个专业热门,等等,但是真的上了几年大学后形势已经改变了。别着急,看趋势,而不仅仅是眼前。

  我是电子专业的,毕业后做了一年半导体,现在在电子行业做信赖性测试做了两年半了,有时候画画电路图什么的(四层板)。一直薪水寥寥,公司都要倒闭了。

  最近在学习Java和网页设计建站,准备几个月后领到公司倒闭的赔偿金之后换行。

  就算是我等得起,我女朋友和未来孩子等不起啊!没钱怎么糊口养家结婚生娃养娃。。。

  硬件难做,但不赚钱。软件很多人都能做,但赚钱。现实就是如此。这个是市场决定的,跟哪个难做哪个贡献大哪个牛逼没任何关系。。特别在美国,找工作时区别就出来了。每年学校里大把大把的EEer转到CS。MITBBS上三四十岁的电子大叔都在往CS转。也不是说电子就不好怎么了,只是就业和市场目前和CS没法比。

  因为硬件是制造业,软件是服务业,软件可以解决人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聊天把妹订外卖玩游戏等等等等什么的),硬件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运行软件而已,所以硬件是下游产业软件才是上游产业,通常上游产业需要更多的人同时也能赚更多的钱,所以会有你所想的这种现象。

  再补充一些,由于人的需求是有多样性的,所以软件的市场充满差异化,各种各样的软件公司都能活得很好。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软件还可以卖平台服务,潜力非常大。硬件就不同啦,差异化非常小,所以结果就是整个市场只能存在几家公司独大,而且这几家公司在独大之前为了占领市场消灭其他实力较弱的公司已经把利润率降到非常非常低的水平,结果就是就算占据了市场活得也不是非常滋润而且还要时刻盯着其他厂商的动向时刻担心被赶超。做硬件,尤其是电路的厂商就是这样在同行竞争中自己把自己杀死。著名大陆手机芯片新锐RDA的毛利率只有30%,扣去开发成本真是所剩无几。高通一些规模巨大的chipset,花了巨大人力物力开发,你永远也无法想象“这么复杂的芯片怎么可能会动?”的产品,售价$10,而且还搭着送其他芯片唯恐你去用它竞争对手的产品。当然做电路靠的是量,但是利润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厂商活得很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部分)市场不行了。。。当然整体行业和个人待遇也不能完全画等号,做软件行业也有人活得很辛苦,硬件行业也有不少人活得很开心,看各人了。

  表明身份,一线电工,玩的项目都是以模拟为核心,低至几百纳伏,高至数千伏;数字控制也玩;原来第一版layout自己上,部分网络EMC相关,基础不打好,后面玩死你自己;板子出来了,第一版驱动也要自己动手写(不然软件的人说XX外设操作不了,你跳楼给他看还是看他跳楼)。

  码农招聘多,是因为码农需求大?我看不如说流动性大,这两年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好日子了,这边风投,那边创业的,熟手都被拉出来了,然后就产生了所谓的结构性缺人,实际上有效的位子,有能力的人就是那么多,流动性一大,招聘就开始频繁了,看着就很火。题主也只看到了那些工资高的,底层1500的位子大把,这样的工作都找不到的人也大把。

  此外,码农自己入门的门槛低得多,3000的台式机就够入门级开发用了,你打了几年游戏的电脑更绰绰有余,专业书籍,网上大把,除了时间,简直零成本。

  电工呢?你要是上学的时候没办法好好泡实验室,或者根本没实验室可泡,根本没办法入门,自行购置设备,3000块买个二手示波器,添个靠谱的万用表就没了,电源还没置办上,土法炼钢,拿充电器当单电源吧!烙铁什么的还没有,自己整个两层板,随便一次就要200块,需要的元器件,taobao上慢慢捣腾去,还未必有真的拆机料,给你个打磨过的,哭死你,折腾半天,除了用面包板搭个分立放大器的料容易搞,其他根本没法干,等干上了,发现没有函数发生器……来吧,我们上天台。

  你看,入门一难,供选择的对象就少了不少,自然就没那么热闹。校招的时候,硬件也确实少,门槛又高,因为门槛高,成本高,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校招有些时候干脆不放硬件岗,当然就更不会引人注目了。

  你看硬件跑去CSDN,那就更搞笑了,那里是什么地方?CSDN是什么的缩写?虽然有硬件板块,人家那是添上去凑数的,根本不当事,版主说不清OD门的我都见过。该去哪?

  民用3C电子的创新和利润现在很大程度靠的是软件,硬件高度集成化方案化平台化,当年珠海炬力的MP3芯片卖了多少家?联发科的手机芯片更不要说,你能想到的,半导体厂商都有现成的东西拿出来,虽然很多时候有过度设计或是设计缺陷存在,都还是能用能补的,于是电工里面很大一批人就在这些行业干这些补救的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力提升慢,成就感低,然后就是可替代性强,薪资低加薪慢。医疗,工控,通信,测量等等领域国内民企现状就那样,通通把高科技玩成低成本,或者根本入不了门,没法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好点的位子就那么些地方,不是北上广深的外企,就是少有的翘楚级别的民企,要么就是个只有代号的某所,这些地方不是前同学就是前同事,毕业的时候没入门,以后想入门就更难了,换句话说,学校里和刚入行的时候产生的差距,会在几年后快速放大,直到没有挽回的机会,牛人乐呵呵,水货苦兮兮,马太效应的最好体现。圈外的人更觉得好像没前途,因为有前途,或者直接说工资还行的位子,已经很难给你机会面试了。

  我同意@李一雷 所说,软件是服务业,硬件是制造业,而这一分野必然导致两个结果,首先是软件业能够提供更多职位,应该高硬件一个数量级。因此题主看到的职位软件居多。

  产业分野的第二个结果,是最顶级的软件公司往往占据了整个产业的最上游,鱼头吃到鱼尾,同时曝光机会更多。看看oracle买了sun, ibm转型软件公司,微软自己造平板吧。

  大家的眼睛都是朝上的,会看到这些顶尖的软件工程师似乎“发展更好”。可是容易被忽视的是,软件行业门槛远远低于硬件,月薪1500的程序员大有人在,他们才是金字塔的基石。相比而言,硬件行业入门门槛更高,需要更长的学习曲线与经验积累,是相当扎实的职业选择,对于较为浮躁急于短平快赚钱的人,吸引力确实不足。

  最后提醒纠结的题主,电子工程师转软件的大有人在,软件转硬件凤毛麟角。为啥?门槛不同

  软硬件关系密切,也相辅相成,但个人感觉他们的发展契机和进步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而现阶段,又恰好是硬件从上个高峰趋于缓和遭遇瓶颈,而软件方面浪潮纷涌如日中天的时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吧,PC和wireless communication出现然后发展,这些东西对硬件的刺激和推动简直不可估量,可以说是爆发式的。然而这样的爆发导致了将当时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的发展空间都提前预支,挖掘殆尽。然后到了现在,遭遇瓶颈。只能等有新的契机或是需求再度刺激,才可能实现突破再度进步。

  而软件方面就要慢热一些。很大程度上,软件是随着人类对自身需求的发掘来发展的,有点像前面几位说的服务性质,只要需求没有停止,软件的发展就不会停滞。而且就目前软件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没有完全将已有硬件完全地发掘使用。

  所以现在看来,软件整体要好于硬件,有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这样。虽然门槛高低待遇优劣可能有些差别,不过都是有所付出然后获得回报的行业,也都在做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句话说:EE机会成本太高,而且压力大,一般在项目组里面,纯硬件的人都是打carry的命。

  从大三开始搞硬件,今年研三,从最开始的只会单面板到现在的900PIN的FPGA,我想说的是,一个合格的layout工程师,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从芯片PDF,大公司的ref,电路这些都不提了,再往深做SI PI,甚至rf。每次通宵拉线,或者啃PDF的时候,我都想着赶紧换行,一台笔记本一杯咖啡,轻轻松松刷个代码,完了debug一下,多么舒心的事情,当初真是脑抽要搞硬件。发布于 2014-08-27赞同31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