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他和电力科技工作者一起,填补了电缆领域的多项空白,从依赖外国到自主创新,一步步突破,一步步迈向更远的技术高峰。
可能还有人不知道,北京五环以内,百分之八十的电能都是通过地下电缆传输。这中间有一半以上是经张文新的手安装的。
1988年大学毕业后,张文新成为供电局工程处电缆班的实习生。到电缆施工现场的第一天,张文新就被眼前的场景镇住了:
马路边尘土飞扬,一条三米深的土沟正在开挖,几个师傅灰头土脸,吃力地扯着电缆。
没过多久,和张文新一起进来的两名大学生先后调走了。他成了工地上唯一的大学生。
挖电缆沟、牵引电缆、生火烧沥青……几个月下来,工地上的活,他干得有模有样了。这个憨厚朴实的小伙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上世纪80年代,大都市建设如火如荼。大街小巷里蜘蛛网一般的电线,既影响城市美观,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城网改造、架空电线入地,成为当时电力部门的重要任务。张文新就在这当中萌发出创新的灵感。
工地上,他跟着师傅们学习剥旧电缆铅皮:右手拿着破铅刀,左手握住电缆,找准着力点割下去。
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危险重重:锋利的刀尖方向稍有偏离,就会划到另一只手。几乎每次剥旧电缆铅皮都会有师傅“挂彩”。
一个周末,他路过菜场的水产摊位,看见摊主从身旁的水池中抓起一条黄鳝,一摁一扯,一条黄鳝就被开了膛。
没过多久,一台名为“破缆机”的设备就出现在工地上。这让工地上的师傅们对这个“读书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张文新的众多创新成果中,破缆机并不起眼,但对他来说,这是发明创造的起点。
1999年,知春路至西便门间220千伏的进口电缆遭到外力破坏,双路供电变成单路供电。
当时国内的电缆安装技术,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如果为此专门请法国专家来,费用昂贵不说,办好各项手续就得一个多月时间。
法国专家知道后,认为中国人不可能独立完成安装。即使装好了,再出现质量问题,他们表示也不再负责了。
时值春末,乍暖还寒。师傅们轮番上阵,四小时换一班。张文新盯着现场操作,两天一夜没合眼。
第三天早上,接头终于安装完成。单位领导将早餐送到了工地上,张文新竟捏着热腾腾的包子睡着了。
背水一战后,张文新说,那是他的创新路上最重要的一步。他暗暗发誓:要通过努力,让电缆安装技术彻底摆脱对外国专家的依赖。
电缆从地下走,密封和绝缘是保证安全运行的关键。但电缆是分段埋在地下的,终端和中间的对接头由“应力锥”完成。这是电缆安全运行的薄弱点。
一直以来,电缆接头一旦完成安装,就没法复查应力锥的质量,只能凭经验把这个“闷葫芦”交付试验。
“咱要是检测时能看到里面的情况该多好啊!”在一次施工中,一位老师傅对张文新说。张文新默默记在了心里。
工程公司找到了电缆厂家,可厂家却拿出应力锥的出厂检测数据,还手写了一份保证书,表明他们的设备没有问题。
没有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张文新他们无法拿出证据。这让他懊恼不已,也激发了他的那股倔劲,整日琢磨起来。
长期跑工地的人常有职业病——胃病。一次,张文新到医院做胃镜。计算机屏幕上,食道和胃里面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张文新突然心里一动:把医院这种视频检测头送进电缆附件内部,是不是也能看清里面的情况?
没过几天,他再次跑到医院做胃镜,过一阵子,又去了一次。大夫很疑惑:“上次就跟你讲了,你胃部问题不大……”
张文新连忙解释。大夫听了原委,哭笑不得,条分缕析地给他讲视频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还给他提建议。
2010年9月,经过前期探索积累和集中试验,张文新利用内窥镜原理实现了检测头对电缆施工质量的可视化检测。
当精确的电脑测试数据传到美国人面前时,住在上海的美国人第一时间买了来北京的机票,扛着新的应力锥出现在张文新面前。
2010年,“张文新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当时,对500千伏及以上电缆在投运前耐压试验,是世界范围内行业中的空白。
从2013年年初开始,张文新和团队的七十多名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一起开始研究。
2014年6月8日,海淀500千伏变电站,随着最后一路电缆耐压试验一分钟倒计时的结束,主控室监视屏上的试验电压数值从493千伏降为0,500千伏电缆交接耐压试验一次性顺利通过。
对张文新来说,创新的路还很长。他要继续前进,在电缆领域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而这一路上,与他携手同行的电网人将越来越多。(图片均由国网北京电力提供)
到2020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浓郁、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舒适、智能的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