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消费需求旺盛 这四大领域发展迅猛

   2018-05-30 384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7-11-23  浏览:


  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大健康观,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医疗创新备受瞩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1月12日,由朗润里仁医疗协会和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共同举办的“2017年北大医疗创新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深入探讨“健康中国”触发的医疗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贝壳社作为媒体支持全程参与大会。


  整体来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呈现规模大、增速快和需求旺的势头。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20年、2030年将超过 8万亿和16万亿。实际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在2016年就达到了4.86万亿的规模,较2015年增长 13%。这与我国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国情密不可分。伴随中产阶级的崛起,医疗消费需求也更为旺盛,比如国际医疗、海外就医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就是证明。


  医疗四大领域发展迅猛


  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副总裁任甄华指出,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具体到医疗服务、医药与生物科技、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数字医疗四大板块,能看到各自发展有快有慢,各有特色。


  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目前还是集中在最传统的综合性医院、连锁性医院,包括第三方医疗机构的独立服务。虽然全球来看该领域产出比较低,但不可否认地是,医疗服务仍是所有新技术、新治疗手段落地生根的地方,如果没有医疗服务,缺失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载体,其他板块发展也无从谈起,不可能形成明确产业,所以医疗服务未来依然是投资重点。


  任甄华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 3万亿,占比 61.8%。从投资市场来看,医疗服务领域热度依然不减,2016年的主要投资方向为综合医院和连锁医疗、基因检测、独立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生物技术服务,占总案例数的74%。”


  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医保控费、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证持有人制度等新政策刺激,生物仿制药有望弯道超车,也是未来投资趋势。任甄华认为,在药物销售模式转向医学驱动的商业环境下,新药物的开发创能力将成为药企的核心竞争力。据悉,2016年在创新药研发领域中,65%的企业专注于抗肿瘤药研发,使肿瘤投资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它疾病的研发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肿瘤新药的研发方向上主要为生物药品,比例为96%。


  医疗器械领域是医疗服务之外的第二大市场,增速明显,呈两位数增长趋势。据了解,2016年中国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3700亿元,比2015年度的3080亿元增长了6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20.1%。 从人均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费用差别看(我国目前人均费用仅为6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费用都在100 美元以上),中国医疗技术与器械市场具有巨大成长空间。


  任甄华分析,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医学影像设备、全自动化检验仪器、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心脏和骨科高值耗材将是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扶持国产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家明确了罕见病、恶性肿瘤、儿科等六大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权。


  而在投资方面,高值耗材、体外诊断(IVD)、影像设备在细分行业中成为前三大热点领域,体外诊断(IVD)领域开始从生化、免疫向分子诊断转移。在进口替代方面,心血管和骨科相关耗材占高值耗材的比例达到 50%,技术和市场需求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验证,进口替代空间大;医疗设备虽然也存在进口替代空间,但优质标的较稀缺。


  最后是数字医疗领域,虽然目前市场仅有70亿,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中占比只有0.14%,但增长速度之快,实力不可小觑。2016年较2015年,投资数量和投资总金额皆表现出了大幅度的增长。2017年上半年,在全球范围内融资项目最多、融资金额最大的领域就是数字医疗领域中的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共发生45件,86.7亿,医疗大数据共发生29件,44.3亿”,任甄华告诉笔者。


  经过行业分析和市场研究,任甄华认为未来有三点发展趋势,第一,医疗的新技术和医疗新模式一定会改造现有的医疗态势,该步伐不会停歇,只会逐渐加快;第二,社会办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2020年将近6亿中产阶级的体量相挂钩,中高端的医疗一定有旺盛需求;第三,医疗未来的创新趋势还集中在创新性医疗器械领域,如生物3D打印,医疗机器人, AI人工智能等技术,还有生物医药,尤其是生物靶向医药、抗肿瘤医药,以及分子诊断、数字医疗等。


  聚焦三大医疗创新领域


  炙手可热的生物3D打印技术被称为3D打印产业高塔上的“明珠”,熠熠发光一直占据产业高地。目前,生物3D打印技术已取得不少丰硕成果,能打印出人类皮肤、血管、骨骼,甚至是功能齐全的甲状腺等器官。清华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上普博源生物科技董事长孙伟表示,“未来生物3D打印技术还可以打印出具有生物功能的人体活组织,并带动数字化诊断、个性化辅助医疗等更多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孙伟教授曾被授予“Senior Investigator”荣誉称号,其带领的清华大学团队,早在2014年就用生物3D打印出了体外宫颈癌模型,被 BBC称为“令人着迷的先进技术”。


  孙伟认为,3D打印技术前景广阔,医疗方面的数字化诊断、个性化辅助医疗、个性化植入体、再生医学、先进医疗器械等领域都有应用空间。“未来,我国的生物3D打印还将面临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届时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的竞争,还涉及专利之争,但我们有信心做生物3D打印界的IBM。”


  对于人工智能,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除了尽人皆知的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目前也诞生了一位医疗智能机器人,代表我国在该领域的尖端科技成就。它就是北京天智航研发的Phecda。


  据了解,Phecda拥有3D高清视觉系统,能够突破肉眼的视野限制,“看到”内部正畸矫形结构,然后借助精准的定位能力,将医疗器械的定位误差保持在0.8毫米内,以保证手术的微创、精准和安全,由此,Phecda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机器人辅助上颈椎手术。


  医疗机器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董事长张送根认为:“手术机器人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微创切口长度短、软组织损伤小等优势,但也面临医学伦理、手术事故责任判定等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骨科病患将出现爆发,届时手术机器人将大有用武之地。”


  在人工智能方面,除了手术机器人,AI影像诊断也大放异彩。中国科学院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新加坡国家眼科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江,通过获取和采集眼睛的二维、三维图像,比如以常见的青光眼、白内障以及黄斑等眼科疾病的数字图像为研究对象,开发出用于眼科疾病筛查的软件系统,目前软件筛查准确性已提升至88%。


  刘江表示,未来5到10年,他带领的团队将以人工智能、手术导航、生物工程为研究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将通过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算法及技术,实现眼科疾病筛查的高度自动化、低成本、更高精度。


  面对不断涌现的医疗新技术,只有从上到下,自下而上地齐心合力,才能让“产学研政投”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认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质上是一个战略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连续、长期的,涉及到法律、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众多创新要素的动态配置与整合过程。


  “在医疗卫生即将进入爆发式增长之际,‘产学研政投’应该逐渐融合,形成合力,以促进科学技术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他表示,北大医疗集团就是典型的学习范例,企业依托北北京大学丰富的专家资源、医院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医教研体系,以及方正集团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产业整合能力,打造出新技术创新孵化的能力,最终走出产融结合的功能共同体模式之路。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医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