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好,若是你对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什么,以及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不是很明白,今天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具体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下面就来解答关于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什么
- 2、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
- 3、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哪里
- 4、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 表里山河一词出处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什么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释义: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故事及原文:
春秋时期,楚国的军队在嶲地背后驻扎,晋侯担心他们来偷袭晋国,听到童谣“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足谋。”晋侯更加担心了。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
原文: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词意解释:
1、表里的解释: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互相为表里与胥卒表里。表里为奸,内外勾结。
2、山河的解释: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锦绣山河详细解释。大山大河。多指自然形胜。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成语解释: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示例
宋·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2]
太平天国·刘盛培《建天京于金陵论》:“奠安宇宙,爱资天京之雄;~,永系苞桑之固。“
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展开著名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之战。
楚国的军队正在嶲地背后驻扎,晋侯(即晋文公)担心他们来偷袭晋国,因为听到童谣“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足谋。”晋侯更加担心了。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哪里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内容是: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狐偃说:打吧,打赢了,就能够得到诸侯们的拥护。如果打不赢,晋国外面是太行山,里面有黄河,必然不会受到什么损害。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 表里山河一词出处
1、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本文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
3、《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取得一致。不像楚国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三是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四是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到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