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已从国际先进水平的跟随、效仿者,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在近日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谈到广东专家何晓顺教授团队率先在全球实施的“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时,荷兰UMC格罗宁根大学医学综合移植中心主任罗伯特·波特当场“点赞”。
这是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首次在我国广东省召开,其中,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受到了全球专家的关注。
截至2017年12月10日,我国已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4861例,捐献大器官4.1万个,器官捐献者志愿登记人数超过36万人,预计在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移植大国。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表示,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是破解器官短缺这个全球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是对器官移植事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有六个特点,一是包括全面构建国家层面的器官捐献移植法律框架,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五大科学工作体系;三是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心脑双死亡的器官捐献科学标准与流程,确保器官获取符合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化的监管平台,器官移植监管步入大数据时代;四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捐献与移植人道主义救助体系,促进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良性循环;五是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创建全社会参与的捐献移植保障体系;六是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育器官捐献是大爱的人文精神。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器官移植工作的官员何塞·努涅斯表示,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已经是中国器官移植使用的惟一来源,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方向指引相符合。中国已实施了多项措施以保障器官捐献制度的透明、公平和可溯源性,成就有目共睹。
黄洁夫表示,近年来我国在人体器官移植法治管理、器官获取和分配、器官移植临床服务和器官移植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备受全球专家关注的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实施的“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该技术破解了困扰全球科学家半个世纪的难题,目前已完成的14例手术证实该技术可扩大器官来源,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显著改善移植预后。
具体而言,“无缺血”肝移植技术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肝功能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患者迅速康复;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移植肝脏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更适用于挽救肝衰竭等危重症患者;使用该技术,部分边缘性器官可以移植,扩大了器官来源,提高了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减少移植术后常见的、棘手的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功能不全等,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供肝炎症级联反应未启动,血管内皮屏障完整,或可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甚至减少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何晓顺表示,在创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过程中,团队成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能让多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此外,该研究平台在生命科学的其他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药学、病原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等,也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世界移植学会前任主席弗朗西斯·德尔蒙尼克表示,以“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与新标准不断涌现,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中国器官移植正大踏步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将为世界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器官移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