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操秀英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
此时,最后一批超深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完毕,大屏幕上,我国南部某海域3000米深处的地层,如同褪去面纱般清晰地浮现在众人眼前。
随着数据清洗、融合处理、建模成像等一系列工作结束,2月28日,中国海油宣布,首次完成珠江口盆地2600平方千米三维地震数据全部成像处理,刷新了国内对3000米水深海底地层构造的理论认知,填补了中国海油对深海深层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空白,为我国深远海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清除深海噪声
在深海地震勘探中,科研人员通过观测和分析人工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反射回来的信号,构建出海底地层三维模型,探测隐藏其中的油气资源。
但这些信号中含有大量环境噪声与地层干扰波,清除信号里的噪声,是地震数据成像处理的第一步。刘金朋笑道:“没想到,第一步就是一个‘下马威’。”
一开始,团队成员、中海油服资深数据处理工程师钟明睿沿用了传统噪声压制方法。折腾许久后,屏幕里的成像显示,小范围的常规噪声有所改善,但影响最大的复杂绕射多次波几乎纹丝不动。
十多天过去,数据降噪工作毫无进展,钟明睿失望至极。他意识到,惯用技术已经对付不了这只来自深海的噪声“怪兽”。
3000米水深之处,海底地层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犹如被揉皱后又展开的“千层酥”,地质构造异常复杂,产生的绕射多次波反复干扰有效信号。
“物探船获取的原始信号数据有效率不到10%,必须要找新路子。”刘金朋语气坚定,“我们要将攻坚重点放在抑制主要干扰噪声——复杂绕射多次波上。”
如何实现?攻关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钟明睿首先想到了人工智能。该技术高度依赖大规模数据,而物探船已采集的海量地震数据,恰好满足这一关键条件。
反复试验后,团队将目标检测网络、字典特征学习与多次波压制等技术融合创新,开发出全球首创基于人工智能的残余绕射多次波衰减技术。
“快速、准确是这一技术的两大优势。”钟明睿说,“通过模型训练,算法如同拥有了敏锐的‘听觉’,可在0.1秒内完成信号分类与筛选,在海量数据中精准定位复杂绕射多次波。”
经测试,经该技术处理后的深海复杂地质区域地震数据,有效信号清晰度提升了30%。
合成地层构造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可能去除噪声后,研发团队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提高数据的精度。
“这就相当于要把标清画质处理成高清画质,以便让地层构造更清晰地呈现出来。”钟明睿解释。
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但由于地震波穿透力有限,地层中关键构造细节容易丢失。深海深层成像宛如“透过毛玻璃看星空”,如何提高数据精度一直是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一大难题。
此前,在海洋勘探项目中,团队多采用宽频处理技术来提升数据精度。但这次3000米超深水地层构造成像,又向他们发起了新挑战。在这个深度,地层构造剧变导致信号严重衰减,传统频段拓展方案全部失效。
难题背后是物理定律的桎梏——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高频成分难以穿透致密岩层。直接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很难描绘出地层整体构造。
“能不能将同一区域获取的数据拆分开,从不同频段、不同维度去构建地层构造?”多次头脑风暴后,有人突发奇想,“这就犹如一个人看不清一座山的全貌,那就一群人从不同方向去看这座山,然后大家一起,一笔一笔勾勒出山的形状。”
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团队另辟蹊径,提出宽频信号多维重构理论,开发出智能频带融合算法,将宽频段信号精细处理后,再像拼图般精准合成。
攻关最胶着时,团队成员在机房连轴转,测试了200余组参数组合。当那组最佳参数组合输入系统时,屏幕渐渐闪现出清晰的地层影像。
“成了!”刘金朋激动得嗓音沙哑。数据显示,新技术让地震波地层识别能力从50米提升至25米,数据分辨率较之前提升60%。
推演数据影像
获得高质量清晰数据后,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科学建模,反向推演出海底真实状况成为数据成像的关键一步。
“传统建模依赖勘探井的井孔数据作为‘锚点’,但我们勘探区域内一口井都没有,基础地质资料也寥寥无几。”团队成员樊小意告诉记者,更棘手的是,深达3000米的海底地层变化剧烈,1%的误差就会导致后期钻探时,钻头偏离目标数百米。
缺乏钻井数据校正,团队构建的模型就像是空中楼阁。研发一度陷入僵局。
没有头绪时,大家只能查阅海量文献,多方请教行业专家。
机房里,堆积如山的行业前沿文献被团队成员反复翻阅;线上线下,与权威专家交流座谈、技术研讨不停歇;会议室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思路和方案。
经过无数次论证与推演,团队开启了创建高精度速度模型的征程。通过对地震数据的深度挖掘,他们逐步构建起准确的速度模型。这个速度模型就像是一把精准的尺子,能够精准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变化,从而推断出不同地层的结构差异。
随着模型的不断优化,地层的褶皱、断层以及潜在的油气储层位置变得越来越明晰。“快看,这里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型油气储层!”樊小意激动地指着屏幕喊道。
这套无井深水新区建模处理解释一体化方案,为复杂构造带圈闭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打开了我国深海油气勘探新空间。那些曾被视作不可解读的波纹曲线与数据,正“演绎”出可能蕴藏超深水油气田的宝藏脉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此次3000米深海深层处理成像技术攻关的历练让大家坚信,自主创新技术一定能破译更多深海‘密码’。”展望未来,刘金朋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锚定深水深层勘探领域,攻坚克难,为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