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术生态 孕育破局的可能

内容摘要“当代艺术系列沙龙”引业界热议 在国内的艺术市场,传统的书画市场早已形成成熟且相对畅通的规则,但极其彰显个性与追求思想深度的当代艺术,在市场机制方面则有待完善,这一点在广州显得尤为突出。 日前,由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FOA艺术之友联合主办

“当代艺术系列沙龙”引业界热议

在国内的艺术市场,传统的书画市场早已形成成熟且相对畅通的规则,但极其彰显个性与追求思想深度的当代艺术,在市场机制方面则有待完善,这一点在广州显得尤为突出。

日前,由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FOA艺术之友联合主办的“湾声·当代艺术系列沙龙·第一回——谁在收藏当代艺术”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行,汇聚了艺术行业的多个领域代表——收藏家、公立美术馆、民营机构、拍卖行与艺术家,共同探讨了“谁在收藏当代艺术”,并剖析了广州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乔柯羽

广州艺术生态的“不浮躁”特质,为艺术家提供了沉淀的空间

民营艺术机构作为一级市场的重要组成,承担着发现艺术价值、连接艺术家与藏家的双重角色。观空间创始人陈观宝作为民营艺术机构的代表,分享了其从事当代艺术收藏推广十余年的心得。他认为,当代艺术收藏的首要目的是寻找价值认同的乐趣,让当代艺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好的艺术作品是会升值,但如果打算从艺术品收藏中赚钱,建议打消这样的念头,因为当代艺术(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太强。”陈观宝强调,好的当代艺术品应是具备对当下和人性的思考,并且进行一种利他的、向善的表达。他给自己的使命是为优秀的当代艺术品找到合适的藏家,而广州生态的逐渐完善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广州艺术生态的“不浮躁”特质,为艺术家提供了沉淀的空间。艺术生态对艺术家来说固然重要,但艺术家主要的职责是做好自己的作品,好的艺术生态有助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当代艺术家江衡对广州的艺术活动历史表示肯定,从20世纪80年代的“南方艺术沙龙”、到90年代初的“大尾象”“南方卡通一代”“华师现象”、加上他自己从2000年至今策划的四届“广州艺术家之夜”,胡斌策划的“珠三角艺术群落”……广州始终在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江衡强调:“作品被收藏固然重要,但学术机构的推广与研究同样不可或缺。”他还点明了当代艺术的本质:“今天所谓的传统艺术讲究的是继承,它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是市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当代艺术则追求破与立,它是一个前沿的学科。”

华艺国际现当代艺术部负责人滕昆指出广州二级市场的现状:“拍卖行尤其是现当代艺术板块的拍卖,作为相对‘稀缺’的、具备艺术品流通优势的重要市场交易形态,可谓举步维艰而又任重道远。”相比北京上海等具备一级市场及艺博会作强助攻的区域,广州相对缺乏成体系一级市场的艺术价值挖掘与专业收藏家培育。滕昆提到,“当前深圳的当代艺术生态建构已经初见成效,相信广州也能逐步探索出自己的方向。”

对于这一点,陈观宝表示,广州的商业繁荣与相对低调的艺术品交易氛围,其实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慢生长”的良性土壤,但如何将这种土壤转化为系统性繁荣的生态,仍是民营机构面临的长期课题。

从“投资属性”转向“精神刚需”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强调了公立美术馆的“甄别与引导”责任。当代艺术的“冒险性”与“探索性”要求公立机构既需包容多元表达,又需为公众提供审美与价值的判断引导。这种双重角色决定了美术馆在收藏生态中的独特性——它既是学术平台,也是公共教育的窗口。

罗奇指出,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它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复杂现象,并提出了艺术家需具备独特的思考的要求。“当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种对未知的冒险性和探索。但当代艺术需要勇气,它挑战固定的审美和思维模式,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广度。”

收藏家代表江宁将艺术收藏定义为“没有尽头的旅行”,揭示了藏家的精神追求。当代艺术的收藏动机正从“投资属性”转向“精神刚需”,这一趋势在大湾区尤为明显。江宁提到“大湾区不缺好艺术家,甚至有一些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但如何让本地藏家更关注本土创作,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在他看来,去年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成功为湾区的当代艺术收藏界注入了信心,势头可喜,他认为,“艺术在湾区是朝阳产业。”

青年收藏家吴建鹏的经历更具代表性。他从艺术翻译到双年展出品人的转变,反映了新一代藏家的特点:注重艺术家的思想表达,并愿意为年轻创作者提供机会。“通过推出首届湾区当代艺术双年展,也让我感觉到湾区里年轻艺术家的蓬勃生机,推出双年展的目的也是希望让更多的藏家能够接触到年轻的艺术家,让他们了解新一代艺术家的思考。其中有一位观众,通过文创店了解到了01小组的版画,结果他希望能够收藏原作,这是我们原来意想不到的。”

广州的当代艺术正迎来属于自己的“破”与“立”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向仕杰强调了行业协会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商会的责任在于引导行业规范经营,构筑湾区艺术交流平台,搭建年轻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近年来,商会与各类商协会,企业、司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度与收藏水平不断提升。向仕杰介绍,“湾声·当代艺术系列沙龙”正是为了发出湾区艺术的声音而设立,他坚信广州的当代艺术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当代艺术的收藏,本质是一场关于价值观的对话。无论是江宁强调的“向善”底色,还是陈观宝追求的“利他表达”,都指向艺术的社会意义,而广州的艺术生态,正以其沉静与包容,孕育着破局的可能。

未来,广州需要解决本地艺术家与机构脱节、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发挥湾区优势,推动年轻力量与跨界资源的融合。正如罗奇所言:“广州的艺术生态或许是全国最好的之一,商业繁荣但艺术品交易并不浮躁,这为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这场没有尽头的旅行中,广州的当代艺术或许正迎来属于自己的“破”与“立”。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刘思东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管瑜 曾贵真 邱治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