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在农业。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涉农贷款规模有了较大增长。根据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但是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整体功能依然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旺盛的需求存在着差距。农村中小银行作为县域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具有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创新创业活动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功能,因而在弥补需求差距、满足农村农业发展合理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诚然,农村中小银行目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小,但压力孕育着变革,挑战催生出机遇。特别是在“十四五” 伊始,“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乡村振兴,传统农村市场、涉农客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农村中小银行应抓住在传统优势领域的机遇,奋力拼搏,积极作为。
为了推动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各部门不断出台和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以存款准备金政策为例,人民银行构建了“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框架,对服务县域的农村金融机构执行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定向降准。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银行低5个百分点,比中型银行低3个百分点。“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框架的构建与完善,既弥补了中小金融机构在揽储上的成本劣势,又增加了基层金融供给。同时,近两年来人民银行陆续增加抗疫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再贷款额度,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鼓励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服务“三农”的指示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涉及延续实施普惠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为“三农”主体融资增信、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定向费用补贴等,这些税收优惠、贴息、奖补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完善了政策扶持体系,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在县域以下下沉网点和服务。
在监管政策方面,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突出差异化导向,适度提高“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强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回归主业。差异化考核机制及“正向激励 + 尽职免责”机制,提升了精准服务能力,也为农村金融机构解除了后顾之忧。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协同推出,形成合力,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深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和农村金融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小银行应乘势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适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持。目前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适合小法人、适合支农支小定位的公司治理机制,扎实做好风险防控与处置。农村中小银行应尽快规范股东股权问题,提高经营的独立性和科学化水平。把防控涉农贷款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分风险成因,分类施策,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完成风险化解任务。完善有效的奖优罚劣考核和市场化竞争机制,增强资本实力,提升支农支小服务能力。
在组织架构搭建方面,农村中小银行应契合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落实中央及地方政府、各级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架构改革,通过在董事会层面设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委员会,在总行层面设置工作专班和专业部门,在分支机构设立专责部门,搭建自上而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组织体系,强化资源整合和机制完善,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农村中小银行具有小快灵活的体 制优势和地熟人熟的特点,要发挥出地利人和的优势,就要坚持扎根地方,做小、做细、做实。要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确立与所在地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专注“三农”;切实做好融资成本管理,巩固好支农主力军的优势地位。要按照监管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涉农金融需求,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适配性和能力。
具体来说,农村中小银行要聚焦农户和产业两个主题,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合理金融需求。要结合本地职能定位和地区产业特点,创新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信贷产品,有效满足当地农户生产创业、就业、就学等合理需求;积极运用国家专项扶持政策,加强政、银、担合作,用好农业农村部搭建的“新农信贷直通车”平台,积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的融资业务;在信贷准入、规模、利率、期限和授信审批、风控考核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等提高信贷覆盖面。比如,北京农商银行持续深化金融创新,通过板栗收购贷款扶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通过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新农信贷直通车”平台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业务规模位列全市第一,在北京地区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
随着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制不断涌现,为金融服务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纷纷布局农村市场,通过数字乡村APP、三资管理平台、线上信用融资产品等数字化服务手段,逐步渗透传统的农村市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明确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从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入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基础金融服务扩面提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现代化手段,不断优化各类业务系统、平台,显著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小微和“三农”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把农村中小银行打造成为综合化、特色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短缺等问题,围绕支持产业兴旺,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集体经济等领域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资金融通,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围绕生态宜居,加强金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的支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围绕乡风文明,加强金融知识、信用观念的普及,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围绕治理有效,着力补齐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短板,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围绕生活富裕,丰富完善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居民资产保值增值和财富增长的金融需求。同时,要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与普惠性,持续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通过完善物理网点布局、推广自助机具布放、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等方式,搭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解决农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过去几年,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深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通过金融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公益帮扶等方式,在精准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担当作为,作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农村中小银行应巩固金融扶贫成果,继续做好薄弱村、集体经济的长效金融服务,增强低收入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农村中小银行应通过提供契合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逐步实现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