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诞节”商业文化看传统文化元素

   2020-08-18 22

  在中国,圣诞节呈现出是一种由非教徒参与的节日现象,而主要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现象。中国社会流行的圣诞节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除了宗教徒之外,中国的圣诞节有明显的地区性(城市)、阶层性(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这两个属性都说明在中国的圣诞节表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王蓓

  众所周知,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最初,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只有基督教徒才庆祝圣诞节。不过时至今日,圣诞节已经变成了宗教和西方传统文化的混合体。而在中国,圣诞节也越来越受到了商家和年轻人的喜爱。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悬挂起庆祝圣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圣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圣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圣诞舞会、圣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圣诞节无疑是营销得十分成功的产品。而从本质上来讲,圣诞节的走红与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碰撞密切相关。

  中国自古便是兼容并蓄的国家。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来讲,中国人在接受西方价值观的同时,并非简单得复制了西方人宗教意识,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并非宗教性质的圣诞节,而是生活方式、生活哲学性质的圣诞节。听圣诞歌、买圣诞礼物、戴圣诞帽、过圣诞节是中国人对一种异质文化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接受,是中国人对多形态生活方式的渴求和选择。换个角度来说,中国人过圣诞节也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改造和丰富,外国人是圣诞树下吃火鸡,平安夜里开舞会,但是中国人则是圣诞树下吃饺子,平安夜里逛大街,传统文化中的春节炮竹声中吃饺子的生活方式在圣诞节的影响下,又增加了在圣诞树下吃饺子的异域风味。

  事实上,中国式圣诞节更接近于一个世俗化、商业化的狂欢节,与宗教关联度不大。其最大动力,来自那些具有超敏锐市场嗅觉的商家,如商店、酒店以及厂家,利用圣诞节赚个盆满钵满。特别是绝大多数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把圣诞节狂欢视为纾解现代生活压力的机会,或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如购物、聚餐、唱歌跳舞、约会等。

  近年来,关于对中国人过圣诞节的反思声音不绝于耳,圣诞节是否属于文化侵略,年轻人过圣诞节就是过于堕落吗?其实并不至于。

  对圣诞节的走红,除了看到商业的成功操作,还要看到现代社会对人类群体带来的影响与冲击。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钱了,也有闲了,生活不像在过去那么艰难。人们积累的工作生活压力需要得到释放,享受更多更好的物质体验,像圣诞节这种短平快的消费节日自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喜爱。也正基于此,越是发达的城市圣诞节越火爆。

  圣诞节该不该过,近年来也是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有激进者认为这是西方的文化侵略,应该坚决抵制,也有支持者认为圣诞节为中国人释放压力提供了一个狂欢的出口,同时拉动内需,感受异域文化,并无不妥。其实,在笔者看来,一味的批评并不可取,文化之所以是文化,都是由一部分人用独有的情怀去感染独有的一批群体,对于这部分能感同身受的群体来说,这都是无法舍弃的。谁都难免有抵触情绪,但还是要摆正自己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更好的决策。

  其实,圣诞节的火爆也应引起中国人的反思。中国不乏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乞巧节、中元节、春节,但近年来这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却越来越淡,高度是有,关注度不高,存在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在商业运作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就远不如圣诞节的商业操作了。比如中秋节的天价月饼,后来发展到可笑的月饼券。这些都对弘扬民族节日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人们反感,破坏了人们过民族传统节日的心情。针对端午,中秋,国庆,商家还是缺乏很多灵感和智慧,没有围绕这些传统节日的消费点创造开发出更适合更有生命力的商品和规则。

  文化总是在发展的,今天的文化更多地或主动或被动地被打上了商业的烙印。我们总是奢求文化的纯洁性,以为商业会让传统变得庸俗。却不知,商业的背后体现的是大众的诉求,没有商业支撑的传统文化,也会慢慢萎缩。圣诞节的横行,离不开商业的支撑,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总是显得高人一等,总是显得互动性不够。

  如何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的内涵,让传统节日有更强的可亲性,有更强的互动性,这才是传统文化得以生存进而发展的基础。对传统节日,我们不仅要自己过,也要随着中国发展的脚步推向国外,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去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