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28日,由医药健康产业EMBA精英俱乐部及中睿教育主办的生物科技新药转让创投吸金新模式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异奇资本合伙人兼CEO申毅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部分演讲内容整理: 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生物制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用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含类毒素)、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体内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如毒素、抗原、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及微生态制剂等。
中国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现状详解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2015年医药终端市场总体规模13775亿元(按零售价计算),同比仅增长7.6%,增速比2014年大幅下降5.6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历史新低。
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我国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25%以上,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阶段。中国生物医药产业2014年销售收入已达到2469亿元,同比增长7%以上,远高于其他制造业。
2015年1-6月,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55.61亿元,同比增长8.91%,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7.51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降低4.76个百分点。各子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增速为12.05%;增长最慢的是中成药生产,增速为5.2%。
2015年1-6月,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2.05亿元,同比增长12.85%,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13.5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降低1.87个百分点。各子行业中,生物药品制造的利润增长最快,增速达18.77%;增长最慢的是制药机械制造,利润下降0.6%。
2全球生物医药发展情况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在世界上确立了代际优势,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生物药品已被广泛应用到癌症、糖尿病、慢性疾病的治疗之中。
在欧洲,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使其生物医药产业紧随美国走在了世界前端,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使生物药物在欧洲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除日本以外,随着本国政府的积极培育和扶持,中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除北美、欧洲以外的另外一个中心。
美国、德国和日本位列生物制药市场占有前三的排名,其中具备绝对优势的美国,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4%增至2014年的49.4%。此外,中国的生物制药发展势头喜人,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1.7%增长至2014年的2.8%。
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排名前十的公司整体生物制剂销售占比高达68%。 2010年至2014年间,艾伯维和诺和诺德分别以17.2%和14.6%复合年增长率高速成长。
医疗健康公司资本市场表现及并购面面观1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情况 医药相关类A股上市公司有297家,其中生物制品公司32家。2015年中国生物医药业上市公司市值前十名排行榜出炉,根据统计,前十名的总市值约为3631.77亿元,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莱士就占了前十名总市值的将近1/3,而前五名的总市值约为2492.06亿元,占比超过前十名总市值的2/3。
2医疗健康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 1. 三个市场的医药指数在长周期中均保持了向上的稳定走势,除去股灾期间,回撤幅度较小,整体上行趋势明显。
2. 医药指数的抗周期性优势:A股医药指数从06年以来10年期间上涨幅度超10倍,同期上证综指仅上涨两倍,尤其是09年后到14年下半年长达4~5年的熊市期间,医药指数更是走出了与大盘明显分化的行情。医药板块具有明显的抗周期优势,是过去10年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
3. 我们认为医药板块能保持长周期的持续向上的走势,背后的逻辑基于两点: 1)全球新药研发以及新的治疗技术等不断取得突破,从供给端提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源源动力; 2)国民健康需求的提升。
4. 小市场指数跑赢大市场指数:同在美国市场,代表创新技术跟企业的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10年上涨3.5倍,而代表美国成熟制药巨头的标普健康指数同期仅上涨15%。体现了市场给予了小指数充分的流动性风险的补偿。
再回过头来看,A股医药指数10年上涨了10倍,而新三板的医药板块以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居多,成长驱动以及流动性补偿等双轮驱动,我们认为下一个10年10倍的风口可能就是新三板医药板块。
3医药企业近几年并购情况 医药行业近年并购事件频发,自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并购案例数年年攀升。2012年医药生物行业共发生并购案例100件,而到了2015年,一共发生320件并购案例,并购案例发生是2012年的3.2倍。2012年并购涉及总金额只有595.81亿元,2015年并购涉及金额达到1411.01亿元,并购涉及金额总数是2012年的2.4倍。在发生的并购案例中,细分领域里面,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占比最高,在2011-2015年这五年中,比例均超过60%。
在医药行业二级细分领域中,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占比最高,超过60%,而在三级细分领域在,制药行业独占鳌头,2015年制药行业企业发生并购事件198起,占整个医药生物行业并购数的61.88%,数量多于其余细分领域并购数之和。
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医药生物企业相比国际的医药巨头,无论实力还是财力都无法比拟,但是近两年来,国内医药生物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猛增,2015年发生的并购案例31件,而在2012年只有仅仅3件,海外并购案例数占医药行业的10%。其中2015年12月,绿叶医疗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私立医院运营商之一Healthe Care,成为迄今为止中国药企海外并购金额最大的一起,交易金额为6.88亿元。Healthe Care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和地区拥有17家医疗机构,现有近2000张床位、50多间手术室和4500名员工,年销售额约30亿人民币。 Healthe Care的17家医院包括三级医院、精神健康、专科和地区医院四大类,优势专科涉及骨科、心血管、精神神经、肿瘤、康复、妇产以及综合医学服务等领域。在收购Healthe Care股权后,绿叶医疗也有一系列规划,如保障Healthe Care每年30亿元的基本盘不丢,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运营模式以及管理体系,促进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发展。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相对来说金额不大,未来仍会有很多中国药企选择海外并购,将呈现小步快跑局面,并且规模不会太大,但从并购成功到有效管理,中国药企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短期内,并购行业或将活跃在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领域,制药领域的并购可能很难实现。
2015年,医疗健康领域的VC/PE融资案例共有134起,融资规模达34.72亿美元,同比上涨151%。其中,去年国内医疗健康并购市场宣布交易623起,同比上涨30.06%,交易规模247.36亿美元,同比上涨近40.87%;IPO数量为34起,同比上涨13.33%,融资规模同比上涨9.9%。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PE和VC阶段投资案例数分别为24笔和19笔,投资金额分别为7.50亿美元和1.78亿美元。
医药行业并购案例大多规模不大,以现金收购为主:现金收购是企业并购活动中最清楚而又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在各种支付方式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现金支付方式不会稀释并购方的股权和资本结构不变,适用于现金流充足的企业且并购规模不大的并购事件。在医药生物行业并购中,并购规模较小的案例较多,所以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案例相对较多。在2015年医药生物行业发生的并购案例中,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案例占了83.49%。股权支付方式仅有3.49%,股权+现金支付方式案例占比5.71%。
医药行业并购目的以横向并购为主,多元化战略紧随其后:目前国内医药生物行业主要还是小、乱、散局面,行业格局分散,提升行业集中度是必然。而在行业洗牌的初期,横向并购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改善行业结构,提升行业利润率。在2015年医药生行业发生的并购案例中,67.94%是横向并购,其次是多元化战略,占比7.62%。紧接着是资产调整、战略合作和垂直整合。未来一段时间内,横向并购仍然是医药生物行业的重中之重,而跨界的多元化战略,打通上下游的垂直整合也会越发频繁。
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在哪里?1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分析1、特点 优势 I. 市场空间广阔 II.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III.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呈集群式发展
I. 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偏低 II. 缺乏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化的机制 III. 生物医药产业化人才匮乏 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2、与欧美存在差距 I. 生物医药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II. 生物医药产学研贸割裂状况严重 III. 研发主体是科学院而非企业 IV.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人才匮乏
3、面临挑战 I. 整体规模小,较为分散 II. 法律法规不完善 III. 仿制药对市场冲击很大,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动力 IV.跨国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冲击
我国药企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较为分散,研发力量比较薄弱,发展层次和水平不高。尽管国家制订了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宏观决策和政策,但具体的法律、制度以及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仿制药盛行,对中国药品市场冲击很大,企业总体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动力,导致竞争实力下降。一方面通过仿制药不断影响和控制我国医药工业的研发积极性和能力,一方面通过合资控股等方式不断抢占利润较丰厚的国内医药市场的中高端品种。在此情况下,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在哪里?
2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从2000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596万人;从2020年到2050年时加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620万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高峰将在5到10年之后到来。
中国医疗市场规模巨大,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近几年迅速扩容。2013年我国卫生消费总额3.2万亿元,是2004 年的4.2倍,在过去9年保持了17.2%的复合增长率。然而相对于高收入国家7.7%的水平,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低于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考虑到人口和消费的巨大基数,不难看到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在将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如果该占比能在2020年达到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7%的目标,我国卫生消费市场将达到7万亿元规模。
中长期看我国医药行业拥有巨大发展空间。我国医疗支出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支出将迅速加大。内业人士分析指出。此外,我国老龄化趋势提速,必定会增强医药生物行业的成长空间。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全社会对养老、健康医疗的需求不断上升,未来必然会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从需求方来看,人口的老龄化、城镇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财富的增长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都正在驱动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大。我国人口规模大且老龄化的速度有所加快。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7.6%上升到2013年9.7%,已达到1.3亿人。老年人发病率高,疾病医治疗程长且常伴有并发病,同时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用药,因此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群。人口的老龄化势必伴随着更高的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