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境多元智能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策略的统一

   2020-11-17 29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近期公布,很多高校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承担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并将它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或教育机构需要进一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笔者认为,就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而言,可以基于情境多元智能五角理论,结合传统文化传承策略,尝试采用一种新范式重新整合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公民的情境多元智能。探索情境多元智能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策略的统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

  第一,学习智能——研究阐发是决定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维度。运用批判的、创意的角度来学习和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学习探究的潜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藏。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辨识其优劣,并在全社会中协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要通过研究阐发,从人类的、世界的文化总体出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更宏大视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方向。

  第二,经济智能——整合保护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首先采取的重要行动。以经济方式思考、行动与管理,并尽量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资源。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随着历史变迁,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或繁荣,或衰弱,作为经济智能——整合保护这一维度最需要先做的是“保护”,一方面极力反对人为破坏,另一方面提倡一系列保护举措,比如,当前我国高校保护的都是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等传统文化项目。上述这些固然重要,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核却远远不止这些,对于影响中国深远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论语》等还需要有国学底蕴的高校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研究与创造性转化。除上述立足保护之外,还要合理利用,强化整合,坚决制止一些人利用炒作“传统文化”来获取名利,防范一些人把优秀传统文化胡乱进行现代解读,兜售贩卖给社会大众和国际友人,使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解。

  第三,文化智能——教育引导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快车道。教育引导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捷径,虽然文化传承与创新根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这里仅仅是指高校具有其他机构、组织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人员优势、环境优势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舞台,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我国高校可以设计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华文明基础研究项目,以必修课或选修课方式纳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能够整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精选和实施一批中国文化体验项目,以一年或一学期的实践体验项目为全球范围内的留学生提供机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尤其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学”等。通过这些策略,大力培养一批真正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底蕴。

  第四,社会智能——文化传播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渠道。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通过平面宣传、电子宣传的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之惠泽于民。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功能之一,高校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不会停止。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和知识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拓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创建品牌,把传统文化推向市场,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等,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同时需要把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主流文化巧妙结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理念当中去,二者完美结合呈现在不断创新的“美好生活”之中,渐渐地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生机而在当下重新“活起来”。

  第五,政治智能——制度保障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保证。以政治方式思考、行动与管理,并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竞争、利益分配时寻求双赢。通过制度保障,明确职责,进行监管运营,合理分配资源,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合理利用。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励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宣传制度、文化资助制度、文化投融资制度等,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氛围。近年来我国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国策,尤其资助我国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力量不断增加,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著、课题、论文、教育培训等各种形式增长迅速。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社科基金已有2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已有6项。

  第六,科技智能——全程渗透是未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旋律。以科技方式思考、行动与管理,并尽量利用各种科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科技的力量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散发科技之光。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传统的技艺展览,一些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渗透其中的现代科技,焕发出新的生机,运用科技创新来演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与飞跃。当然,我们决不能为科技而科技,更不能忽视科技背后的价值观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全程渗透并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和价值引导,在一定范围内把传统文化内嵌于信息科技,从而在全球不同文化互学互通背景下进行文化引领和文化辐射。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