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在地包含着提高社科期刊质量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办刊理念是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核心要素。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新时代办刊理念,是社科期刊质量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坚持办刊的正确政治方向,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总任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媒介,社科期刊的政治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坚持办刊的正确政治方向,就是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办刊方向。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入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地位的方法,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这些论断构成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播的政治标准。
第二,坚持办刊的正确学术导向,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三个特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对于社科期刊而言,应当将其作为选题设置、论文评审的根本学术标准。通过学术期刊的传播和评价功能的发挥,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研究方向,促进具有这些特点的学术作品不断涌现,进而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第三,发扬学术民主,完善办刊机制,提高社科期刊的学术质量。社科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表现为其发表论文的质量。社科期刊的选题策划、稿件评审机制直接规定了其发表论文的质量。因此,社科期刊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完善期刊的组稿、审稿机制。完善社科期刊选题策划、稿件评审机制,就需要发扬学术民主,探索学术共同体参与办刊的机制。首先,探索建立学术共同体参与期刊选题策划的机制,发挥期刊编委会作用,组织、调动学者为期刊策划论文选题,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社科期刊议题设置的学术价值;其次,不断完善期刊编辑部三审制与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外审制的有效衔接机制,守正创新,在期刊主编负责的三审制这一我国出版物基本审稿制度框架下,发挥期刊专业编辑和同行专家审稿人两方面的优势,二者在审稿中既要全面评价稿件的贡献,又要各有侧重,专业编辑侧重从形式上评审文章的政治、学术、语言等方面的规范程度,同行专家侧重从内容上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准,提高论文评价的科学性;最后,贯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规范、监督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权”——学术期刊对论文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学术期刊的审稿活动视为一种“权力”,以维护学术诚信,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第四,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促进社会科学期刊人才成长的办刊理念。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的合理分工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而学术研究人才和期刊编辑人才的大量涌现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兴盛的标志。因此,一方面,学术期刊需要正视编辑队伍中长期存在的“身份焦虑”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在《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一文中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了消除编辑人员的“身份焦虑”,社科期刊就需要坚持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的编辑责任制度,不断提高期刊编辑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为编辑人才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尤其要避免出现期刊专业编辑人员变成单纯的文字校对人员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术期刊需要以学术质量而不是以作者的其他条件作为论文评价标准,有意识地鼓励青年学者、研究生致力于学术事业。
第五,学术期刊应该跟上信息化发展潮流,确立全媒体传播的办刊理念。社科期刊的全媒体建设与刊网融合发展,将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传播渠道,提高学术作品传播的时效性,扩大学术作品受众群体的范围,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素质都具有促进作用,更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要求的有力措施。社科期刊全媒体传播的目标是依托微信、微博、网站等互联网媒介,运用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其发表的学术作品加以全方位传播,以提高同行学者之间学术交流的效率,并在全社会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社科期刊全媒体传播是创造性活动,不能满足于把期刊发表的作品复制到互联网上,而应该探索在遵守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前提下,以贴近互联网用户信息接收习惯的形态灵活多样地传播期刊学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