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2019-06-01 4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发达的自然科学,也需要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推进学术理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与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及铜仁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暨全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习交流会在铜仁学院召开。

  习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从客观上要求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社科期刊体系。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如何使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仍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特色化发展是期刊未来的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认为,期刊的特色反应的是期刊编辑的学识水平、学术品位、生活经历和理想信仰。因此,人文社科期刊要想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从客观上需要主办单位的大力投入,从主观上要改造和调整原有的期刊体系和结构,将人放在第一位。“要有平台意识,举全校之力、集全国之智,面向全国乃至国外,不能办成学校的花园自留地。不仅要依托丰厚的人文社科资源,还要广纳理工农医等学科的资源。”

  《贵州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黄旭东说,当前,我省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总量有数十家,但期刊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有限,这与当前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贵州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及不适应,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快我省高质量学术期刊建设,以适应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学术期刊要成为反映当代思想与智慧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有责任更加清晰、更加坚定地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最强音,准确地辨别是非、把握本质,通过发表优秀的前沿成果对学术理论进行正确引导。学术期刊要倾力为中央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铁肩担道义,自觉承担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

  《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会幈在发言中说,作为地方高校学报,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方向,充分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积极打造特色栏目,发挥学报平台作用,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努力助力学校转型发展。近年来,《铜仁学院学报》围绕学校发展方向,积极打造特色栏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范子烨教授主持的“梵净古典学”和铜仁学院校长侯长林教授主持的“大学之道”两个特色栏目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同时,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积极开辟专栏,解读市委市政府的治市理念、战略部署,构建理论大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基于2013年-2017年人大学术成果评价中心的数据对社科院(联)综合性学术期刊TOP30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引起了学者、编辑的广泛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成果特征,决定了定性的同行评议是学术评估和学术成果评估不可或缺的主导部分,任何量化的评价都应该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江淮论坛》杂志社主编沈跃春在上半年对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生存发展环境进行了调研。他说,如何正确处理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经费投入;第三要把学术资源作为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第四要着力构建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第五要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挑战。

  在职称晋升、工作考核等实际学术评价活动中,以刊登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上为标准评价文章的质量,即以刊评文是一种通行做法,但在理论研究层面却一边倒的抨击、谴责以刊评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陈金清对以刊评文的合理限度作了探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这使以刊评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操作层面,以刊评文的可操作性远高于以文评文。”陈金清认为,对于学术论文的评价要将以刊评文和以文评文有机结合,采取合理措施,请专家对争议文章进行单独评价,以填补弊端。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与中国学术为什么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走到哪里去一直都是学术界、期刊界热议的话题。《澳门理工学报》总编辑刘泽生认为,中国学术要走出去需要长远的、科学的、富有世界眼光和权威性的顶层设计,需要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规范的学术探索条件,需要双向的实事求是、平等交流、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需要踏实研究、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拥抱世界的胸怀和文化自信,需要学术界、期刊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