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生态文化内涵丰富,结合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武陵山系文化、巴楚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同时兼具工业与农业的文化色彩,现在正向“绿色”的生态文化发展,从政府事业、企业发展再到全民行动,都贯彻着绿色低碳的理念。
柔柳拂岸,古镇清幽,作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镇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随着各地游客的追捧声名鹊起,成为了度假休闲、抚慰心灵的港湾。濯水古镇上,一条约950米青石街道贯穿全镇,街道两边是带有马头墙、小青瓦等徽派建筑特色的土家族吊脚楼。老街上到处都是卖香草粑、土家面条等传统小吃的店面,有的还开起了少数民族服饰,古香古色的酒吧或是客栈。如今,古镇的复活使得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黔江区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已成功打造中国首个土家生态博物馆,拥有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民族歌舞《云上太阳》《濯水谣》走出国门。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策划举办乡土中国·全国纪实摄影展和“清新黔江”全国摄影展、中国跑客节、中国山地马拉松赛、中国门球公开系列赛等重大文旅活动,提升黔江文化综合影响力。
比如,在小南海镇走马坝摆手堂,当地村民常年为游客表演《薅草锣鼓》《哭嫁歌》《毛古斯舞》《后坝山歌》等节目。导游介绍,这些节目是由当地农民文艺服务队表演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原生态土家歌舞,他们虽然节奏感不强,动作略显笨拙,但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老百姓的民俗活动在景区不但没有没落,他们反而成为了生态文化最好的见证人。
大力举办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联盟讲座、重庆市第十届“红岩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和“黔图展览进校园”等活动,向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注重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府主导、层层联动、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
据悉,黔江区先后成功申报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建成了土家十三寨民俗生态博物馆,承办了首届、第二届和第四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使之成为了武陵山区重要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大力创新文化节会活动,不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周等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之乡评选、民间工艺大师评选、特色文化乡镇文艺节目调演、特色文艺节目巡演、民间工艺展五项专项活动。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常年原生态展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与村民同学民间工艺、同做山珍美食、同跳摆手舞、同唱后坝山歌,成为全区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未来,黔江区还将继续挖掘天理良心文化、黔江精神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构建具有黔江特色的生态民俗文化体系,打造体现黔江自然与人文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和特色民俗文化生态景区,以“旅游+文化”促进文旅互动,实现产业联动高效益、高融合。(徐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