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为核心,是一种以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人类实践规律。习总书记曾强调,“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可以说,生态文化同时包容了实践与理念两个层面,“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根本性转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和谐融合、以求人类文化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努力培育生态文化,首先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生态文化观念深入人心。习总书记强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进行正面教育和宣传”,基于认知水平和知识教育等程度的差异,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在民众中的大范围产生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一些人甚至对生态保护的概念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要让先进的生态价值观进入民众生活,改变其思想观念,必然要以大规模、重实效的宣传教育作为先导,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生态改善的积极、自觉、有计划的作用力。
努力培育生态文化,其次是要在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让生态文化践于行动。观念不能进入实践环节,将永远无法检验出观念的正确与否,而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就是要让这样的价值观真正进入到改善自然生态、促进绿色发展的环节之中,落于实处,而非只落于纸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改善外部环境、阻止环境恶化、防治生态灾难、挽救自然资源,创造出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协调、稳定、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
努力培育生态文化,还要大力培育各级各类环保组织,让生态文化理念实现社会全覆盖,实现民间组织与政府机构互动,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氛围。我国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实践中,产生了朴素的生态文化观念,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如《礼记·月令》中所提到的“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观念。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传统理念,也有着对生态文化不断践行的丰硕成果,在大力推行国家层面的行为要求时,更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挖掘植根于民间的优势与创造性。
努力培育生态文化,最后是要完善顶层设计,以求构筑生态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培育生态文化,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情况的好坏与否,更要着眼于未来可预见情况下生态文化培育的进程与成效,因此,必须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让培育生态文化的理念与实践之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操作的蓝图,以求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宏观层面上建立起生态文化培育的系统管理规划,统揽全局、统筹兼顾、迅速高效、持续平衡,让生态文化更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状态。
习总书记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对于我国而言,努力培育生态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