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

   2019-06-01 44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2017年11月14日去世,享年84岁。他曾说过,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

  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开放以来,他撰写了多部著作,论文300多篇,主编专著20多部;参加了许多高层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金融证券、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详情]

  萧灼基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长期活跃在经济理论界的最前沿。[详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详情]

  今天(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管院发布讣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于昨晚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指导李克强硕士论文。[详情]

  他曾说过,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详情]

  萧灼基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颇具影响。金融证券市场是萧灼基教授近年主要的研究领域,他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证券市场的重要观点,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详情]

  萧老师的辞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重大损失,是无数热爱、敬重他的学生们的重大损失。当写下“萧老师的逝世”这一行字时,我再次泪流满面,这次跟恩师是真的永别了![详情]

  “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萧灼基一生治学研究的两条主线,两条线脉络清晰又彼此交织、一体两翼。[详情]

  他一直遗憾没留过洋,戏称自己为“土鳖饲养员”。他授课颇多,每周坚持给我们这些博士和博士后上一次课。有些师兄经常是周末打飞的从香港、山东来上课。[详情]

  萧老师为我选定的研究方向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选择;他的教导影响了我一生的事业追求;他的激励成为我一生前进的动力。我深深感激萧老师。愿老师在天堂安息![详情]

  萧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多次请我们所有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起吃饭,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北大南门外的二楼烤鸭店,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这样的传统节目贯穿了我的博士三年,真是受益匪浅。[详情]

  恩师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是集多种知识和才能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兼有经济学家之理性、政治学者之敏锐、智者之眼光、仁者之情怀。[详情]

  证券历风雨,救市为前驱。而今大师逝,未名孤悲伤。音容宛犹在,流芳万古长!承泽二十载,何以酬师恩?无处托哀思,泪眼久折腰!学生叩首,恩师千古![详情]

  萧灼基 拼命一生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萧灼基家属供图 姓名:萧灼基 性别:男 终年:84岁 职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去世时间:2017年1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事迹:著名经济学家,著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中国经济概论》等著作。 万寿寺路的女儿家是萧灼基最后生活的地方。 天气好的时候,家人会用轮椅推着他出来小区透透风,再远一点,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转转。 “我们都认识他,他见到熟人或穿着制服的保安,会努力伸伸手问好。”小区保安回忆,自己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萧灼基时,有人对着远去的背影告诉他,“这就是那个提倡减免农业税的人”。 他84岁了,一生走在时代前列。“文革”期间在失去自由一年多时间中读完马恩多部著作,“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的立场;生病后仍通过写字等方式关注当下经济。几十年教育生涯,学生功成名就,他说,“并非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 凭阅读找到马克思住所 萧阳记忆中,父亲萧灼基一直在伏案写作。 他写得很快,总是一气呵成,字体干净、整洁,潇洒帅气,每个引用的出处,都会完整地标识出来。写到高兴处,还会停下来朗读一遍。 背后的炉子上坐着一只银色铝壶,周围烤了几块白薯。手写僵了,萧灼基起身到炉边烤会儿火。有时他拿起烤熟的白薯,边吃边感慨:“现在我们有白薯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贫困交加,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马克思主义,陪伴了这位经济学家60多年。 1953年9月,萧灼基考入人大计划经济系。“他本想做外交官,后来觉得经济学能促进社会进步。”学生鲍延磊讲道。 上世纪50年代起,马恩全集开始在中国出版。每出版一卷,萧灼基就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一本。“攒着买,读得津津有味。”萧阳说。 “文革”期间,萧灼基被关到北大37楼一间当储藏仓库的学生宿舍。马恩著作是唯一能阅读的书籍,他就伏在一张不足一米的桌子上,读完多部马恩著作,写下十多本、近两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1998年,65岁高龄的萧灼基,自费前往欧洲追随马克思的足迹。10天8个国家,从马克思诞生地特里尔、就读的波恩大学、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布鲁塞尔,到经常工作的伦敦大英博物馆,再到位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的马克思墓。 陪同考察的学生潘爱华记得清楚,旅途中,导游告知马克思的一处故居已被拆掉,执着的老师折返回去,凭借阅读书籍中记载的场景,竟在一个车库处找到马克思曾短暂生活过的房子。 “一代经济学家的使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置身其中倍感振奋。”萧灼基曾提到。 改革与保守“交锋”期间,他的观点曾多次引发热议和批判。1980年,萧灼基发表《教育也是生产部门》一文,1981年又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在“姓资姓社”争鸣中,他又提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1992年,他还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批判当时流行的恐商病、恐市病、恐资病。 “老萧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应发挥作用,但不能排斥市场机制。”回忆和萧灼基相识的60多年,北大同事刘方域印象最深的是,在改革低潮期,他和厉以宁、萧灼基并肩与“左”斗争、“坚持市场经济”往事。 “爸爸一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遇到困难和波折是必然的。多年以后,中国经济一定会有大的飞跃。”萧端回忆。 萧阳也表示,父亲多个有突破性的观点在改革初期曾遭指责和非议,但他从未动摇过。“他说作为经济学家能亲历并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非常幸运。” 萧灼基还安慰因论文提倡市场经济被批判的学生孟晓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这代经济学家的研究任务可能到现在为止,你们会开辟新的天地!” 1992年春,在视察南方期间提出: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他连续给多个企业开讲座,非常高兴,宣传市场经济。”77级学生海闻回忆在海南参加会议偶遇老师的情形。 “人活着就是要拼命” “爸爸说,经济学家应扎根于土壤,从中了解并解决问题。”萧端记得,有次父亲到偏僻农村调研,一位农民询问:“你是北京大学萧灼基老师吧,我在电视上总看你讲座,讲的真好。他听后很感动,觉得自己奔波调研十分有意义。” 萧灼基80岁生日纪念画册的照片显示,他的足迹遍布港台、英法德意美韩日等地,参观考察证券交易所、作报告、讲课等。他深入扎兰屯市的农村、呼伦贝尔盟的农村考察,还曾在陕西安康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参加多地经济会议。 他总是日程满满、精力充沛,曾创下5天辗转多地的记录:6月13日北京飞深圳;14日大亚湾考察;15日出席座谈会,下午飞抵南宁;16日出席产权交易研讨会并发言,当晚飞广州;17日奔赴佛山,在股份公司座谈会上讲线日飞回北京。 快节奏的同时,萧灼基保持着高效率。萧阳回忆,每两月开一次的经济学家论坛上,父亲能清晰地总结每位发言人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讨论会的共识和分歧。 有次开会,因为堵车,他结束会议后直接去了下午的报告会,两手空空讲了四个小时。“讲座里有很多数据,学生回来一查,没有错误的。”萧阳回忆,后来有学生忍不住问:“萧老师,你怎么这么神?” “这一切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总说,时间有限,人活着就要拼命。一回到家,他总是抓起报纸看,吃饭也匆匆忙忙。”萧阳记忆里,父亲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效的工作中度过,“他脑子里好像有个闹钟,有时中午休息一下,20分钟后能自动醒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004年,萧灼基突发脑血栓,亲戚、朋友都劝他休养生息。刘方域的妻子也叮嘱他多保重身体。“他点点头,‘啊啊啊,好好好,注意注意’,但还是照旧天天忙。” “天然的家国情怀” 2007年,萧灼基不得不慢下来了。 第二次中风,身体右半边失去知觉,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幸运的是,他的头脑和思维依旧清醒。 鲍延磊常去看望老师,有时他拿着放大镜读报、有时在看电视新闻,十几份报纸成为萧灼基了解和紧跟外部世界的通道。 一看到学生,他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主要是经济社会的话题,从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到贫困悬殊等问题。”鲍延磊说,老师对中国经济保持热切关注,从未因身体不便而沮丧。 因身体原因,担任政协委员的萧灼基无法出席会议,但他依旧坚持把提案转交到有关部门。卧病期间,他曾给中央领导写信,为中国经济问题建言。 “有的提案和建言他准备了一年多,看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鲍延磊记得,老师会列出所需资料的大纲,他根据提纲到图书馆借书报杂志、从网上下载资料和论文,供其阅读和参考。 萧灼基的博士后马险峰说,老师聊的都是“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他回忆,自己有次提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排名世界第二。话音刚过,感到手被重重地攥了一下,他看到老师眼中闪着光芒。 “虽然不能表达,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激动。”马险峰说,老师这一代的经济学家有着天然的家国情怀,真诚地为国家的进步而激动。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二次、四次会议上,萧灼基连续作报告,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和农村扶贫标准。他认为,农民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和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补偿。 名师与高徒 鲍延磊总会想起在萧灼基家上课的情景。 他是萧灼基的关门弟子,读博士时,老师因身体不好,上课地点选在家中。“他坚持每两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上就是一整天。”萧阳说。 萧灼基总是早早去楼下买好面包和点心,给学生泡上铁观音。学生们散座在沙发上、餐椅上,一天的课程开始了。中午,他自掏腰包带学生去附近烤鸭店吃饭,吃不完的让学生打包带回宿舍。 77级经济系学生海闻则对老师开放的心态印象深刻。彼时,改革启幕,传统经济学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城市个体户招聘算不算剥削?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市场经济?他常和学生讨论转折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 海闻同班同学温瑾还记得读书时的一件趣事。“有次《资本论》考试是口试,我回答完后,萧老师说:‘你只回答了三条,不全面,但用了等字,所以也是对的’!” 萧灼基也不吝提携、关爱青年学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回忆,2005年准备出版以期货市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想到萧灼基是名家,就鼓起勇气希望能找他写序言。 欧阳日辉特意带着草拟的一份序言供萧灼基选择。“他本可以直接在序言上签字,或参考着作序,但他都拒绝了,只收下了论文稿”。 十多天后,萧灼基拿出一份六七张厚的作文格纸,字迹工整、干净。“为了让我看清,他誊写了三次,又去楼下打印出一份。”欧阳日辉感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严谨,并掏出装有3000元的信封作为“润笔费”。 “萧老师当即问我,这是什么?他有点生气地说,这是我写的第107个序,从不收钱,我是看你论文写得好值得推荐才写。如果不值得写,给钱我也不写。” 几十年教师生涯,萧灼基不少学生在政商企界功成名就。“我爸曾说,人们说名师出高徒,我说不是,应该是高徒出名师,你们要超越老师。”萧阳回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侯润芳王俊[详情]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李克强、、、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详情]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2017年11月20日[详情]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中青网前天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 月 20 日电(记者 张瑞宇 孙钊)上午 10 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上百名北京大学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送别萧灼基先生。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签到台。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在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不少萧灼基先生曾教过的学生眼含热泪,对萧灼基教授的离去痛心不已。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于 11 月 14 日 23 点 34 分在北京去世,享年 84 岁。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曾出版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市民沉痛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的主要旗手。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 两权分离 ” 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市民排队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悼念萧灼基先生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等职位,也担任过各省市的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萧先生身体力行 “ 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 ” 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的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 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详情]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李克强、、、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详情]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下文是广东粤财控股副总经理吴锋撰文悼念。 怀念导师萧灼基先生 吴 锋 博士 (2017年11月) 2017年11月20日上午, 寒风瑟瑟。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来自全国各地400余人冒着严寒向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萧灼基先生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面容安详。为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天我特意穿上正装,深度鞠躬,作最后的道别。一位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奋力疾呼、为在迷茫中不懈探索的人们提供经济理论指引的著名经济学大师萧灼基先生就此仙逝而去。 偶遇结缘 我与萧老师的交遇有些偶然。大概是在1999年的春天,那时我在郑州大学读硕士研究生。那天上午上课时教师无意中讲,今天上午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讲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早点下课去听听。当时只知道萧老师是著名经济学家,机会难得,就去听听吧。我到时讲座已经开始,人很多,就站在后面听。记得当时主要讲经济和证券市场形势,萧老师思路非常清晰,旁征博引,各种数据脱口而出,非常有启发性,似一位智者娓娓讲道,一下子强烈吸引了我。讲座结束后,我走近前去,近距离观察到一位精神矍铄、十分和气的老人。看到他感冒发着高烧坚持讲课,我真是十分佩服,心想将来有机会就报考萧老师的博士吧。 2001年春天,我参加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一两个月后,接到了面试通知。那天上午在北大尉秀园参加萧老师面试的大概有25人,我是最后一个面试的,已是中午12点多了。等了一个上午,有些饿。本来是报考金融专业、证券市场方向,所以心里想的都是证券市场、宏观经济的问题。没想到萧老师一看我是从河南来的,河南是农业大省,就反复问一些“三农”方面的问题,出乎意料之外。我勉强作了些回答,最后只能抱歉地说,我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资本市场问题,对“三农”了解不多,便匆匆结束了面试。心想,这回糟了。几个月后,接到北大录取通知,并且得知,在20多个人中我的成绩是最好的,实在出乎意料。事后听人讲,面试那天,萧老师对我很感意外,因为报考前没见过面,所以就多问了些问题。那个时候,全国不少地方刮起了歧视河南人的风气,能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北大招生录取算是公平,由此可见一斑。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萧灼基先生是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早在1981年,他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在中国学术界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这在今天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要的突破。萧老师在给我们讲《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课时,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用马克思理论解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统阐述。萧灼基教授说,两权分离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借贷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 萧灼基教授时常满怀深情地讲,他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就是独立完成马克思、恩格斯两大革命导师的中文传记编写工作,这是浩大的工程。早在1985年,《恩格斯传》出版,此后,他利用工作讲学之余,集中精力编写《马克思传》。2008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这一年,他倾注50年精力的《马克思传》出版了。同年《恩格斯传》再版。在再版前言中,萧灼基先生写道:“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拙著《马克思传》的首版和《恩格斯传》的再版是我个人向两位革命导师致以崇高敬意的最好方式”。 人们都知道,在“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度被奉为圣典,一度又被认为过时,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时代分析、解释、指导社会实践的学者,实在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是非之辩与沉默的多数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曾亲题条幅赠萧灼基先生:“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这是对萧灼基先生学术与为人的准确刻画,也是两位经济学大家在中国理论界的多轮激辩中结下深情厚谊的写照。有幸的是,当年,我曾多次聆听董辅礽与萧灼基两位教授的谆谆教诲,受到不少启发。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理论界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即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患上了“恐资症”、“恐市症”。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经济改革的进程,萧灼基连续发表文章和演讲,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为根据,旗帜鲜明地指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股份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姓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二者会面临许多相同的问题,社会主义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经济有益的经验与模式。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初、中期长期困扰思想界的重大基本经济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是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记得萧老师曾给我们讲,学潮过后,他在四川一个大会上讲课,会场人数众多,反映热烈,引起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有些媒体说,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的改革观点受到强烈冲击。这一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引致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萧老师在接受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时讲,他的观点是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绝大部分听众是支持的,这可以从当时会场的录音中证实。个别人提出不同看法,这不能代表大多数,大部分人还没有来得及发表观点,这是沉默的多数。在随后的中央会议和有关文件中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结论,支持了“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股份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的观点,由此,避免了一场极大的政治风险。 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会救市 萧灼基教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股份制经济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为中国股份制改革和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说,“马、恩并未预见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股份制经济,但实践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因此,多年来他一直以此为研究重点。 中国证券市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在极具争议的情况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的近30年,沪深股市历经多次大起大落,股民和监管者的情绪也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围绕着中国股市的争论甚嚣尘上,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股市的不规范、政府要不要救市。 2001年2月,针对当时影响极大的“股市赌场论”,萧灼基发表《对我国资本市场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文章,对“赌场论”进行了有力回击,指出:“我国当前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1998年至1999年间,针对沪深股市长期低迷,萧灼基先后发表《坚定信心,继续维护股市平稳发展》、《要像保证人民币不贬值一样维护股市平稳发展》、《股市上涨来之不易,保证平稳发展意义重大》等文章,大声疾呼。认为在股市突然暴跌带来严重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府完全应该救市,“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是会救市的”,萧灼基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认为,政府救市天经地义。这些观点曾引来无数非议,甚至受到横加指责。今天,人们对政府救市已经接受并习以为常,2015年政府救市动用了上万亿资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些都是对萧灼基教授早年积极倡导的关键时刻政府救市观点的实践与发展。 农业税的终结 2006年1月1日,一项关乎全国7.3亿农业人口的重大政策在中国得以实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这项政策的实施与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萧灼基先生的多年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早在2000年前后,萧灼基就非常关注、研究三农问题。2003年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此后每年两会,萧老师屡屡提交这个提案,最终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农村中小学生的课本费免除了,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在2001年我入学面试时,他就反复询问河南“三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2004年博士毕业后,我在河南省财政厅工作,直接从事与农业税支出补助有关的工作,对这项政策的重大意义与广大农村受益人口的由衷喜悦感同身受。 除了三农问题,作为政协常委,萧灼基也特别关注城市低收入者收入问题。2005年7月,萧灼基在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为破解“民工荒”支招:“重资轻劳”现象必须改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此后数年,各省相继完善、提高城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高徒出名师 萧灼基教授对学生的关爱、提携与严格要求是众所周知的。记得有一次我陪同他去北京一所大学参加学生会组织的一个讲座,在学校礼堂,座无虚席,走廊过道全站满了人,还有些学生在门口进不来。萧老师见状,招呼学生到讲台上坐,结果讲台上也挤满了学生,一个晚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萧老师在给我们上完课后,如若临近开饭时间,他经常会自费请我们到附近餐馆吃饭,其他同学十分羡慕。教过的学生来北京出差,请萧老师吃饭,他也会经常带上我们在校学生,去了解一线金融动态。我十几年前接触过一些金融界大佬就是那个时候。 萧灼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真情,没有一点私利心,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才,为国为民、为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他常讲:“别人说名师出高徒,我认为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生都很一般,成绩平平,默默无闻,则老师的‘名’又来自何方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高徒才会有名师。”所以他非常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要求学生“从政为官要清廉,下海经商要守法,科学研究要创新,待人做事要真诚”。这也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老师的关爱提携方面,我有切身感受。在来北大读书之前,我曾长期在河南省级机关工作,对河南情况比较了解。那时李克强任河南省委书记,为吸引人才到河南工作,出台了吸引博士人才到河南工作的意见,大力吸引博士人才。临近毕业,我向萧老师提出想回河南工作,萧老师很是爽快,给李克强写了封推荐信。过了没多久,李克强便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我的情况。 河南工作四年之后,2008年汪洋主政广东期间,在全国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经过两个多月近二十场笔试、面试、公开演讲、会议辩论、实地调研、组织考察等环节,我有幸从数千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任职广东省经贸委任副主任。在这期间,多次承担广东省经贸代表团活动的主要工作,汪洋书记多次批示肯定。例如,2011年7月,汪洋书记批示:“成果丰硕,工作得力,互利双赢,值得肯定。”因此,可以告慰萧老师,作为您的学生,在努力践行您的要求,倾一己之力,努力做出一点成绩。 严格要求,是萧老师对待学生的另一个方面。在做论文开题报告时,有一次上完课,因为事太多,把萧老师要求的下次上课时打印带来汇报提纲的事给忘记了。轮到我汇报时,因没带材料,无法汇报。萧老师十分生气,严肃批评了我。此后好几天我都没敢见他。很长时间后,他讲到,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仔细,一点不能马虎,早年一个博士生不认真修改文章,批评得十分严厉,一两个星期不敢来见他。我暗自庆幸,自己还没到那个地步。但从此后,无论学校、工作、写文章、对待自己下属,都一样认真仔细,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萧老师生病期间,我曾去看望过几次,每次他见到我都非常亲热。看到曾经十分健谈的他不能说话,只能费力地靠模糊书写表达想法,我真是百感交集,十分难过。近几年,出于工作原因,到北京出差少了,也由于怕见到萧老师让他难受,所以一直没去看他。曾计划今年年底前无论多忙都要去看看他,没想到他突然离世。 萧老师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种 “学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经世济民”思想,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在世时坚持“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 为人直爽,心直口快,一些观点曾引起争议,但最终人们认可他,他的理论观点为人们所接受。今天,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多种方式表示哀悼,李克强、、、张高丽、栗战书、汪洋和前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就是党和国家对一代经济学大家一生成就的高度肯定。 萧灼基老师,您安心走好![详情]

  萧灼基 拼命一生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萧灼基家属供图 姓名:萧灼基 性别:男 终年:84岁 职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去世时间:2017年1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事迹:著名经济学家,著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中国经济概论》等著作。 万寿寺路的女儿家是萧灼基最后生活的地方。 天气好的时候,家人会用轮椅推着他出来小区透透风,再远一点,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转转。 “我们都认识他,他见到熟人或穿着制服的保安,会努力伸伸手问好。”小区保安回忆,自己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萧灼基时,有人对着远去的背影告诉他,“这就是那个提倡减免农业税的人”。 他84岁了,一生走在时代前列。“文革”期间在失去自由一年多时间中读完马恩多部著作,“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的立场;生病后仍通过写字等方式关注当下经济。几十年教育生涯,学生功成名就,他说,“并非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 凭阅读找到马克思住所 萧阳记忆中,父亲萧灼基一直在伏案写作。 他写得很快,总是一气呵成,字体干净、整洁,潇洒帅气,每个引用的出处,都会完整地标识出来。写到高兴处,还会停下来朗读一遍。 背后的炉子上坐着一只银色铝壶,周围烤了几块白薯。手写僵了,萧灼基起身到炉边烤会儿火。有时他拿起烤熟的白薯,边吃边感慨:“现在我们有白薯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贫困交加,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马克思主义,陪伴了这位经济学家60多年。 1953年9月,萧灼基考入人大计划经济系。“他本想做外交官,后来觉得经济学能促进社会进步。”学生鲍延磊讲道。 上世纪50年代起,马恩全集开始在中国出版。每出版一卷,萧灼基就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一本。“攒着买,读得津津有味。”萧阳说。 “文革”期间,萧灼基被关到北大37楼一间当储藏仓库的学生宿舍。马恩著作是唯一能阅读的书籍,他就伏在一张不足一米的桌子上,读完多部马恩著作,写下十多本、近两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1998年,65岁高龄的萧灼基,自费前往欧洲追随马克思的足迹。10天8个国家,从马克思诞生地特里尔、就读的波恩大学、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布鲁塞尔,到经常工作的伦敦大英博物馆,再到位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的马克思墓。 陪同考察的学生潘爱华记得清楚,旅途中,导游告知马克思的一处故居已被拆掉,执着的老师折返回去,凭借阅读书籍中记载的场景,竟在一个车库处找到马克思曾短暂生活过的房子。 “一代经济学家的使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置身其中倍感振奋。”萧灼基曾提到。 改革与保守“交锋”期间,他的观点曾多次引发热议和批判。1980年,萧灼基发表《教育也是生产部门》一文,1981年又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在“姓资姓社”争鸣中,他又提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1992年,他还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批判当时流行的恐商病、恐市病、恐资病。 “老萧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应发挥作用,但不能排斥市场机制。”回忆和萧灼基相识的60多年,北大同事刘方域印象最深的是,在改革低潮期,他和厉以宁、萧灼基并肩与“左”斗争、“坚持市场经济”往事。 “爸爸一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遇到困难和波折是必然的。多年以后,中国经济一定会有大的飞跃。”萧端回忆。 萧阳也表示,父亲多个有突破性的观点在改革初期曾遭指责和非议,但他从未动摇过。“他说作为经济学家能亲历并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非常幸运。” 萧灼基还安慰因论文提倡市场经济被批判的学生孟晓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这代经济学家的研究任务可能到现在为止,你们会开辟新的天地!” 1992年春,在视察南方期间提出: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他连续给多个企业开讲座,非常高兴,宣传市场经济。”77级学生海闻回忆在海南参加会议偶遇老师的情形。 “人活着就是要拼命” “爸爸说,经济学家应扎根于土壤,从中了解并解决问题。”萧端记得,有次父亲到偏僻农村调研,一位农民询问:“你是北京大学萧灼基老师吧,我在电视上总看你讲座,讲的真好。他听后很感动,觉得自己奔波调研十分有意义。” 萧灼基80岁生日纪念画册的照片显示,他的足迹遍布港台、英法德意美韩日等地,参观考察证券交易所、作报告、讲课等。他深入扎兰屯市的农村、呼伦贝尔盟的农村考察,还曾在陕西安康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参加多地经济会议。 他总是日程满满、精力充沛,曾创下5天辗转多地的记录:6月13日北京飞深圳;14日大亚湾考察;15日出席座谈会,下午飞抵南宁;16日出席产权交易研讨会并发言,当晚飞广州;17日奔赴佛山,在股份公司座谈会上讲线日飞回北京。 快节奏的同时,萧灼基保持着高效率。萧阳回忆,每两月开一次的经济学家论坛上,父亲能清晰地总结每位发言人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讨论会的共识和分歧。 有次开会,因为堵车,他结束会议后直接去了下午的报告会,两手空空讲了四个小时。“讲座里有很多数据,学生回来一查,没有错误的。”萧阳回忆,后来有学生忍不住问:“萧老师,你怎么这么神?” “这一切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总说,时间有限,人活着就要拼命。一回到家,他总是抓起报纸看,吃饭也匆匆忙忙。”萧阳记忆里,父亲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效的工作中度过,“他脑子里好像有个闹钟,有时中午休息一下,20分钟后能自动醒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004年,萧灼基突发脑血栓,亲戚、朋友都劝他休养生息。刘方域的妻子也叮嘱他多保重身体。“他点点头,‘啊啊啊,好好好,注意注意’,但还是照旧天天忙。” “天然的家国情怀” 2007年,萧灼基不得不慢下来了。 第二次中风,身体右半边失去知觉,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幸运的是,他的头脑和思维依旧清醒。 鲍延磊常去看望老师,有时他拿着放大镜读报、有时在看电视新闻,十几份报纸成为萧灼基了解和紧跟外部世界的通道。 一看到学生,他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主要是经济社会的话题,从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到贫困悬殊等问题。”鲍延磊说,老师对中国经济保持热切关注,从未因身体不便而沮丧。 因身体原因,担任政协委员的萧灼基无法出席会议,但他依旧坚持把提案转交到有关部门。卧病期间,他曾给中央领导写信,为中国经济问题建言。 “有的提案和建言他准备了一年多,看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鲍延磊记得,老师会列出所需资料的大纲,他根据提纲到图书馆借书报杂志、从网上下载资料和论文,供其阅读和参考。 萧灼基的博士后马险峰说,老师聊的都是“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他回忆,自己有次提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排名世界第二。话音刚过,感到手被重重地攥了一下,他看到老师眼中闪着光芒。 “虽然不能表达,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激动。”马险峰说,老师这一代的经济学家有着天然的家国情怀,真诚地为国家的进步而激动。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二次、四次会议上,萧灼基连续作报告,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和农村扶贫标准。他认为,农民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和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补偿。 名师与高徒 鲍延磊总会想起在萧灼基家上课的情景。 他是萧灼基的关门弟子,读博士时,老师因身体不好,上课地点选在家中。“他坚持每两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上就是一整天。”萧阳说。 萧灼基总是早早去楼下买好面包和点心,给学生泡上铁观音。学生们散座在沙发上、餐椅上,一天的课程开始了。中午,他自掏腰包带学生去附近烤鸭店吃饭,吃不完的让学生打包带回宿舍。 77级经济系学生海闻则对老师开放的心态印象深刻。彼时,改革启幕,传统经济学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城市个体户招聘算不算剥削?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市场经济?他常和学生讨论转折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 海闻同班同学温瑾还记得读书时的一件趣事。“有次《资本论》考试是口试,我回答完后,萧老师说:‘你只回答了三条,不全面,但用了等字,所以也是对的’!” 萧灼基也不吝提携、关爱青年学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回忆,2005年准备出版以期货市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想到萧灼基是名家,就鼓起勇气希望能找他写序言。 欧阳日辉特意带着草拟的一份序言供萧灼基选择。“他本可以直接在序言上签字,或参考着作序,但他都拒绝了,只收下了论文稿”。 十多天后,萧灼基拿出一份六七张厚的作文格纸,字迹工整、干净。“为了让我看清,他誊写了三次,又去楼下打印出一份。”欧阳日辉感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严谨,并掏出装有3000元的信封作为“润笔费”。 “萧老师当即问我,这是什么?他有点生气地说,这是我写的第107个序,从不收钱,我是看你论文写得好值得推荐才写。如果不值得写,给钱我也不写。” 几十年教师生涯,萧灼基不少学生在政商企界功成名就。“我爸曾说,人们说名师出高徒,我说不是,应该是高徒出名师,你们要超越老师。”萧阳回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侯润芳王俊[详情]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李克强、、、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详情]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2017年11月20日[详情]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中青网前天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 月 20 日电(记者 张瑞宇 孙钊)上午 10 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上百名北京大学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送别萧灼基先生。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签到台。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在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不少萧灼基先生曾教过的学生眼含热泪,对萧灼基教授的离去痛心不已。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于 11 月 14 日 23 点 34 分在北京去世,享年 84 岁。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曾出版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市民沉痛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的主要旗手。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 两权分离 ” 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市民排队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悼念萧灼基先生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等职位,也担任过各省市的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萧先生身体力行 “ 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 ” 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的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 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详情]

  萧灼基先生生平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先后就读于汕头聿怀中学、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萧灼基年少时就树立了“追求知识、强国富民”的理想,当解放战争的炮火燃到这个南疆小镇时,他已经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向劳苦大众宣讲马列主义常识。在中学读书期间,他担任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学生会主席、汕头市学生联合会宣传部长、学联主席。1950年3月,年仅16岁的青年萧灼基当选为汕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3年9月,萧灼基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期间,他认真钻研,各门功课全优。大学三年级因为品学兼优被推荐提前入读研究生班,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宋涛、苏星、张朝尊以及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权威卡拉达耶夫等教授。在研究生班,萧灼基先生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获得了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1959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毕业。 毕业后,萧灼基先生来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自参加工作到“”结束,任助教长达20年。他始终追求真理,坚守信仰,身处逆境也不放弃教书育人的初心。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数十年来,萧灼基先生一直躬耕于燕园,著籍立说,教书育人。为北京大学争得了荣光,为中国经济学界赢得了自豪。 萧灼基先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在1956年,萧灼基先生就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通读《马恩全集》,二是要自己写作《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2008年,萧灼基先生出版了倾注其毕生心血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并再版了他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大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萧灼基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是矢志不渝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在《马克思传》再版序言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实践再次证明,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萧灼基先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无论学术风气如何变化,从未动摇。 萧灼基先生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他拥护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时代洪流、贡献才智和力量,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旗手。1981年,萧灼基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1984年颁发的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的“价格运行弹性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论”、“证券市场与社会主义适应论”等理论在学术界和经济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极富学术勇气地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如大海潮音,振聋发聩,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之一,主编了国内首批介绍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鞭辟入里,对股市的真知灼见令众多海内外学者叹服,被誉为“萧股市”;他长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对经济发展形势见解独到,被称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1999年,萧灼基先生在政协九届二次大会《关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若干建议》发言中明确指出,金融发展要放在首位,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这次发言为深处困境的中国资本市场指出了方向。 萧灼基先生为我国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教五十余年来,他始终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在经济金融领域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桃李遍布天下。他思想开明,坚持“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认为创新是研究的灵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一身正气,“从政为官要清廉,下海经商要守法,科学研究要创新,待人做事要真诚”的毕业赠言,成为历届学生铭记遵循的行为规范。他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心血,春风化雨,金针度人,提携后进,深受广大学生爱戴。他所培养和指导的许多学生在政、产、学、研各界都有突出表现,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 萧灼基先生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萧灼基先生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吉林、云南以及武汉、成都、汕头等省市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经济界》杂志社社长、主编、名誉主编等职务。他身体力行“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1992年10月,萧灼基作为大陆首位访问台湾的经济学教授,迈出了两岸经济学术交流破冰之旅的第一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学之大者,为国为民”。萧灼基先生心系家国天下,是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秉承“经世济民”的北大经院百年传统,抱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家国,鞠躬尽瘁。在参与政协工作之后,他的历次提案、大会发言等论述对关键政策的出台和深化改革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萧灼基先生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三年之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即使在病重期间,萧灼基先生仍然关心学科建设和改革发展,针对金融安全、金融体制改革、新兴产业战略等问题继续建言献策。拳拳之心,可昭天地。 萧灼基先生自称“三书主义”者:“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人生经历,我通过一生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五十余年的教书育人,萧灼基先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他出版《中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萧灼基选集》、《纵论股金》、《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等数十部著作;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研究》、《经济科学》、《人民日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荣获数十个奖项: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全国十大财经英才奖”、“北京市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北京大学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北京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百项精品奖”、“改革开放30周年60位经济人物奖”、“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大学终身教书育人奖”等。 虽有诸多荣耀接踵而至,但在萧灼基先生看来,最重要的却是:“有是非之辨,坚持真理,理论创新;无名利之争,淡泊人生,爱学生、爱朋友、爱亲人。”无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还是辉煌,他都豁达淡然,胸怀坦荡。他是学术大师,改革的理论先锋,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和教育家;他是妻子眼里的好丈夫,儿女心中的好父。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