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系列公共服务和产业政策出台,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一段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以此为核心的各项产业政策以及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必将推动流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将全面复制推广,进一步弥补制度性短板。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于2015年7月启动,在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义乌9个城市分别围绕区域市场一体化、实体商业转型、物流枢纽建设、传统市场升级、流通城乡一体化、流通开放共享、流通地方立法、管理体制改革、内外贸一体化9个主题进行,并取得了预期成效。下一步将进入试点成效宣传和经验复制推广阶段。目前,商务部已牵头梳理出关于流通创新发展机制、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流通设施发展模式、流通管理体制4个方面的17项改革成果、48条典型经验和做法,准备以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外发布。其中关于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大部门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商务综合执法、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等的经验做法,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准确切中流通领域难题,操作上具有可行性,为补齐制约流通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流通”为流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动力。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流通产业受益良多,且已初步形成以“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PC终端、移动终端、智能穿戴、传感器等)”为主体的智慧流通体系。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互联网+流通”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并提出加快推动流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拓展智能消费新领域、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积极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加快完善流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增强流通领域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健全流通法规标准体系和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环境等12条意见。目前,商务部已经完成《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流通升级战略研究》重大课题,下一步将牵头组织研究制订“中国流通2025”行动计划。计划的落地实施将为流通创新发展、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创业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劲动力,为流通领域落实补短板、降成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和业态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该《意见》针对零售业发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调整商业结构、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18条意见。另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商业地产“去库存”压力加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将成为主要方向,实体商业业态布局将出现新的调整。以大卖场为代表的大业态加快整合重组,减少盲目扩张,逐步向城市综合体转变,主动“触网”,并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消费体验,形成城市生活中心;“小而美”将成为商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精准化、专业化、便利化为特征的专业店、便利店等小业态日渐受到重视,并将加快在城市社区和农村扩网加密,提高便利化程度,推动零售业态布局日益优化。
内贸流通“十三五”规划为流通产业发展绘制新蓝图。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于2016年11月11日联合发布《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紧密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流通、信息化、标准化等发展战略,科学研判流通发展基础和形势,制订了“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流通”创新发展、提升流通供给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合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9大任务。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但与综合经济实力及其国际地位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还不强,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任务繁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重要历史机遇,其宗旨在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流通产业是实现供需对接的主要阵地,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加快实体商业转型、推动O2O融合发展、适度扩大商业企业自营比例、促进流通降本增效、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等将成为下一步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近期出台的流通相关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减负降本增效等为总基调,其出台与实施必将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重要的、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