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商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新的转型期

   2019-07-06 31

  6月20日,《艺术商业》改版号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杂志改版号将原本的传统模式解构为“艺”“术”“商”“业”四个板块,以内容创新探索纸媒跨界融合发展新路径。发布会活动邀请了中国著名艺术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研究所首创所长方李莉教授;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朱伟珏教授;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名誉理事长李风;三井物产中国总代表顾问、三井全球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晓京;阿那亚创始人兼CEO马寅;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UCCA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蜂巢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场拓展部总监杜威等众多业内专家作为《艺术商业》改版号的揭幕嘉宾,可谓高朋满座,群贤毕至。

  当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更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进入深化融合发展、转型期。“新媒介正在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知模式,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媒介本身,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创造力不会因为纸质杂志的不够炫酷而失去竞相迸发的底色。”出版人王语薇说,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像《艺术商业》这样的专业性媒体尤其要注重内容特色,而不仅是专注于传媒技术的变迁。

  《艺术商业》出版人王语薇(左1)主持对话,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左2)、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朱伟珏教授(右2)、阿那亚创始人兼CEO马寅(右1)参加对话

  据《艺术商业》副主编岳岩介绍,杂志创刊于2013年,探讨过的话题从“华人收藏史”到“新藏家时代”;从“台北茶事”到“东瀛寻古”;从“艺术这味良药”到“新时代的美育养成”;从“艺术消费时代”到“解读艺术品金融”总共85期的内容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尝试打破艺术与商业的固有边界,这本刊物就开始显现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些隐藏的可能性,便是我们未来的出发点。”王语薇说,杂志改版号将“艺”“术”“商”“业”四个板块的下沉,便是我们每个人与艺术关联的通道。

  其中,“艺”(Art)专注于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呈现;“术”(Methodology)侧重于学术视角的方法论和思辨性;“商”(Business)旨在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市场策略;“业”(Practice)则聚焦于艺术行业的趋势及实践者的动态。

  “艺术不该只存在于美术馆里,我们不要把艺术从社会中摘离出来”著名艺术家邱志杰说。如何打破固有的行业界限,将资源重新融合与碰撞后带来升级,正是《艺术商业》的办刊初衷和使命。

  “当人对物质的需求满足之后就是精神的维度、艺术的维度”,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说,“人们常说无审美力是绝症。只有从功能到情感再到精神都满足的社区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社区,才会在商业上更有竞争力。”

  “艺术的创造和进步离不开市场各元素的支持”,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说。当前我国文艺园地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正是是得益于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如政府部门、学界和业界各方探索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另类投资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促进了文化金融、艺术品金融、IP经济等快速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最近几年文化金融已经从概念转化为实践。如北京市通过文化金融融合有效构建立体化、多层次文化资本要素市场;上海、南京等共建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探索文化与科技、金融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移动互联网、VR全景、5G等科技应用发展迅猛,让纸质杂志何去何从艺术产业如何壮大成为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难题。”王语薇说,《艺术商业》未来将继续发挥跨行业跨媒介的特点和优势,聚焦艺术品金融、文化金融等领域,通过艺术的魅力整合好文化、金融要素资源。

  参会的专家普遍表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空前发展,它所催生的丰富灵活的传播手段也越来越成熟,这必将赋予文化创意产业新的传承方式和生命力。如何结合并发扬不同行业的特点,充分结合线上扩散、线下体验的传播方式、使文化艺术领域变成一个更为立体、有趣、可以互动、可以参与的过程,是整个行业的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