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案例」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规划——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为例

   2019-07-30 10

  原标题:「新·案例」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规划——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相应规划策略。

  首先提出外围地区的发展应树立以生态为导向的核心发展理念,根据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时空关系,提出外围地区应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与其共同打造生态共享、文化包容的生态命运共同体,然后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修复与保护、生态城镇建设发展、城镇建设生态指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以寻求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自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成为城乡规划及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新方向。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多从人文地理及经济地理角度进行指导,较少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研究自然保护地区外围地区的规划对策。因此,探索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的规划对策,具有学术与实践双重意义上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目前我国城镇转型发展的重要理念。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作为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纲领性文件,其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规划重要原则之一。将生态系统平衡与经济平衡进行有机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同增共进。

  自然保护区外围城镇较其他城镇生态环境更为敏感,更应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技术手段促进城镇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外围城镇不是孤立的个体,外围地区与自然保护区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整体,两者不可分割,故应共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两者应被置于更大范围的生态敏感地区的区域背景中来考查其实现良性循环的整体协同发展。

  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外围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因此,外围地区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底线思维”的发展理念,积极加入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之中,切实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以及多样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的内容,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属于禁止建设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可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活动。因此,生态旅游活动只能被限制在实验区内进行。

  生态安全格局是以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和生态过程稳定性为目的,强调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注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本底优势,整合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的服务功能,发挥其空间集聚、协同和链接作用,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与融合。因此,自然保护区及外围地区应以构建最优网络格局为目标,从具体空间的实际条件出发对重点区域进行全面的生态网络识别、修复、补充和完善。

  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理念下,需选择适宜的城镇产业发展路径。自然保护区外围城镇往往对资源型产业依赖较大,城镇经济对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自然保护区外围城镇在产业选择时,应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避免因产业发展对自然保护区外围城镇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在城镇建设的同时,应加强生态保护,注重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城镇建设应当控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低强度生态化开发,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城镇建设应集约高效利用存量土地,严格控制新增用地,积极转变城镇用地结构,注重城镇功能的整合提升。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指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以长白山天池为核心的主要区域。同时,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3条江的发源地,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其对整个欧亚大陆东部生态体系的构建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长白山管理区的经济产业构成中,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明显的主导力量,所占比重年均在70%以上。长白山管委会下辖3个旅游服务基地,即池北区、池西区和池南区。本文所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即指规划管理区内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8个林业局环绕,多年来林业局以经营森林资源为主,长期过度采伐和开发导致林区森林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退化。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增多和建设活动侵蚀,导致各保护区之间没有稳定的生物通道,被圈禁在自然保护区狭小空间内的动植物无法与外界物种交流,以致林地破碎化程度增高,形成一个个生态孤岛,割裂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修建的公路,对长白山环境保护也产生了较大压力。

  长白山现状以旅游业、特色资源产业及矿泉水产业等为支柱产业,但几大产业均存在较大问题,亟需转型发展。例如,在长白山现状产业中矿泉水作为支柱产业,短期存在过度开发现象。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调查饮用天然矿泉水泉点49处,其中自然保护区内37处,占总量的75.5%。因此,如果不对长白山地区的矿泉水产业加以科学论证,不能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将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近几年来,虽然管委会组织编制了池北、池西、池南的分区规划,但是由于建设项目的灵活性以及发展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期,导致市场影响与规划编制及规划管控出现较大偏差。如池南区近年来大型项目入驻较多,包括恒大集团、海王集团、讷殷部落等项目,重大项目对城市用地布局造成较大影响。

  转变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首先,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维护并强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功能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推进“多规合一”,提高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进一步增强该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其次,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在自然保护区周边更大区域范围内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以全面保护环长白山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打通生态联系,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以“山脉、流域”为主要空间廊道、以大长白山自然生态体系为特征的开放型生态体系,逐步加强长白山区域各保护区之间的联系。

  长白山规划管理区内分布有十几处国有林场,林场职工2 000多人。在全面禁伐背景下,应积极推动林场产业转型。规划选取部分资源条件好的林场,转变功能为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主题功能区,其余林场功能以森林培育为主。同时,稳步推进林业职工生态移民,从就业安排、日常生活再到退休养老等方面对林场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和引导。

  外围地区3个城镇在产业选择时,为避免由于产业发展对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于现状矿泉水产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切实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发展。外围地区3个城镇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人口预测,承接自然保护区游客,以缓解保护区压力。

  长白山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地带,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维护并强化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红线划定之后,在“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指导下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在城镇建设中,外围3个城镇的城市建设活动应控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注重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提升,高效利用现状存量土地,逐步置换用地类型。

  推动长白山地区管理体制机制主体上从“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地域上从“空间分割”向“全域覆盖”、权力关系上从“争夺与冲突”向“协调与合作”转变。在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特别是旅游行业(产业)管理领域,加快简政放权,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引导市场主体规范高效运营,从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针对当前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应转变发展理念,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结合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自身特点提出相应规划策略,以达到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又加快外围地区城镇健康发展的目的。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