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北京星际荣耀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把卫星送入轨道。
这是国内首枚成功入轨的民营火箭,标志着星际荣耀成为除美国外全球唯一一个可发射入轨运载火箭的民营公司。此次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周全谨慎,这不仅仅是因为前面有两家民营企业发射失败,导致各界对中国商业航天产生了忧虑,更说明在技术探索阶段,还是慢比快好、稳比躁好。
随着星际荣耀的成功入轨,商业航天赛道再次升温。投资人和相关大咖对这个赛道怎么看?为进一步探寻商业航天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更多的元素,我们采访了经纬中国副总裁黎竹岩和商业航天积极推动者、资深人士刘雨霏。
投中网:进入2019年的下半年了,大家都说,革命成功,都看下半年。商业航天走到今天,两位怎么看?
黎竹岩:我们把商业航天看做信息产业升级所对应的基础建设。人类需要覆盖面更广、传输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形式更丰富的信息服务。这一追求没有止境。就像我们永远追求容量更大的硬盘、画面更清晰的视频一样。实际上,今天地球上还有一半人无法接入互联网。商业航天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的商业航天公司已经进入萌芽期。2015年至今下海的创业者们开了个好头,后面的参与者只会越来越多。
作为投资者,我们对这个领域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商业航天的发展虽然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存在一些有信念的人,他们想做些事来改变世界,并且通过阶段性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等编制了官方白皮书《2016中国的航天》,意味着商业航天也得到了国家坚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投资者的进入条件更好了。刘雨霏:商业航天从一开始的确吸引了很多的眼球和关注。但商业航天发展到今天,开始日趋冷静。这里说的冷静,是指企业开始变得更加务实。也正因为此,我认为这才是商业航天真正的开始。
黎竹岩:政治正确的回答永远是“投资就是投人”。对于技术型的创业公司来说,投资者面对的是更多不确定性。我们没法像投移动互联网公司那样,跑到后台分析一大堆数据。无论火箭、卫星还是其他航天细分领域,研发周期、商业化周期都比较长,在此期间没什么产品KPI或财务数据能佐证公司的发展。所以我们花在创始人身上和行业发展可能性方向上的时间就更多了。我们会和他仔细探讨产品研发的关键节点和先决条件,会花很多时间了解他对行业发展的见地,会弄清楚他对第三方的说服能力如何- 无论是对行业里最好的人才,还是对投资者。
在投资运载火箭公司之前,我们跟几十名发动机设计师做过沟通,牵扯到各个专业,体制内体制外的都有。我们建立了一些判断之后,会把观点拿出来,跟设计师、工艺人员反复沟通,请他们指出其中的错误,不断修正。等到我们建立了对产品、技术的认识时,我们就有信心至少不会犯低级错误了,可以继续推进这笔投资。
总而言之,我们在人身上花的时间最多。无论技术体系、商业化运作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应对,我们都相信,厉害的人会给出好的答案。因此,我们对那些脚踏实地、见解深刻的人,兴趣会更大一些。
刘雨霏:我想再补充一点:仅仅讲专业有时候也还是会不足的。这可能也是今天很多资本成功概率小的原因之一。
有一个词很适合用在这里:“认知陷阱”或者叫“资源陷阱”、“能力陷阱”。我们都忘记了自己应该怎么跳出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而是一直在关注着现在的“风口”是什么。
我认为判断一家企业,要从专业和非专业两个视角入手。“非专业”的含义,是指的人、事等要素。标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核心团队的向心力评价,有时候会比技术层面更加重要。具体来讲,就是标的企业的负责人以往怎么做事、怎么做人,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文化。而能够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定是认可这个文化的。只有这样,才会目标一致、行动力一致,才能够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次就是标的企业的市场号召力、优质资源整合能力等要素。我个人不看好“一对一”销售模式的企业。
黎竹岩:我们没必要言必称马斯克。大家做好自己手上的事就可以了。做公司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像谁”没有关系。
大家反复提及马斯克,这其实反映了社会和媒体的一种态度,是希望有一个人作为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代言人来吸引公众。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群体来点燃商业航天的热情,让它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并且积极投入的行业。哪怕是遭遇了一些挫折,面临一些困难,也能够得到公众持续而热烈的支持。不但能让更多资源尽快投入这个行业,也能够加快消费基础的形成,这才是一个产业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
投中网:不久前刚刚成功发射入轨运载火箭的星际荣耀,您认为这个公司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如果您是他的股东之一,您会在什么阶段出手变现?您认为他未来值多少钱?
刘雨霏:我个人可以肯定的是,这家公司肯定不会追求大而全。星际荣耀的团队很活跃,但大事情上非常理性。
黎竹岩:估值我们没法讲,要帮公司保守商业秘密。既然投了,我们肯定是看好企业的。我们不会要求企业尽快发射和上市 – 实际上我们要求了也没用。我们当然期望能从投资当中获得回报,但这依赖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你想啊,一家互联网公司平均需要7-8年才能上市,火箭公司会比这更快吗?我们更希望能陪一家中国商业航天龙头企业成长,而且是在它很小的时候就陪伴左右。我们希望不但能跟着这家企业赚钱,还能跟他们共同培育出繁荣的民营航天生态,为社会创造价值,顺带帮我们创造更多投资机会。
去年中国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比美国多了。虽然载荷还比美国少一截,但是能看到国家队追赶的速度很快。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国产生了一个成功的民营航天公司,我觉得跟美国同类企业应该属于同一量级,就有点像今天的阿里和亚马逊。总之,如果SpaceX是个300亿美元的公司,中国的民营航天龙头不太可能只是个30亿美元的公司。
投中网:据我们所知,几乎所有的火箭公司都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尽管有所进展,但并没有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商业火箭公司是否应该积极到国际市场上去承揽发射业务?
黎竹岩:民营火箭公司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保证高质的情况下对市场作出更快速的应对反应,面对国际市场灵活机变显得尤为重要,相信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值得期待的。
对星际荣耀而言,他们是通过小型固体火箭对入轨能力进行验证,但同步也在进行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据我了解,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两年之后大家将会见到。研制过程从小到大,采取固液并行,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产品的定位优势,尽可能控制试错成本。
美国通过两个法案对华进行航天技术封锁,一个是禁止美国航宇局和中国国有航天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个影响有限。另一项条例要求哪怕卫星上装有一个美国制造的螺丝钉,都不能运到中国发射。但在卫星领域,全球除了中国,对于美国元器件的依赖程度很高。
实际上,这也为我们的商业航天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用中国火箭发射中国制造的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这样的合作模式很灵活,比如我们提供卫星平台和发射服务,用户提供一些有效载荷;或者我们提供有效载荷或者一部分关键元器件,用户自己制造卫星。相关的民营航天企业也可以加入这个合作模式,把我们的产业生态扩大到全世界,如此一来,市场空间就非常广阔了。
黎竹岩:火箭和导弹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它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依赖国外的供应链。你觉得美国人会把芯片卖给一家能大量制造导弹的中国企业吗?因此,如果星际荣耀这样的公司真的做到了较大规模,我相信从始至终是国内的供应链把它给撑起来的。没有境外企业釜底抽薪的可能。
点击“提交”后,我们会向您的邮箱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请按照邮件中的提示完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