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商贸业发展报告:商品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体系日趋完善

   2019-10-03 21

  年来,开州区商品市场日趋繁荣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物质极大丰富、消费档次显著提高,已形成多成分并存、多渠道流通、多方式经营的消费市场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开州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商品购销政策、流通渠道、管理体制等进行了系列调整,大力促进了市场发展与繁荣。201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2亿元,是1949年的2559倍,年均增长12%;是1978年的245倍,年均增长14.7%。

  总体上看,我区消费品市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发展速度分化明显。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流通渠道单一,市场规模较小,增长速度缓慢。这一时期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商品流通体制,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后,统一调拨给零售商店;日用工业品大多数实行计划分配,通过县、区、乡三级批发站,层层调拨给基层零售商店,整个商品流通要经过购、存、调、销四个环节,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少且固定,市场灵敏度较低。197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0万元,是1949年739万元的10.4倍,年均增长8.4%。

  第二阶段(1979年—1990年):改革商业体制,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增速加快。这一时期国家调控的计划商品数量减少,市场对企业经营的调节力度增强,完成了由计划管理型向市场经营型的转变,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活跃。199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92万元,是1978年的4.5倍,年均增长13.3%,比第一阶段年均增速高4.9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91年—2018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消费品市场繁荣,餐饮市场快速发展。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以后,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真正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消费品市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9.12亿元,是1990年的54.9倍,年均增长15.4%,比第二阶段年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从行业消费品销售情况看,餐饮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18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9亿元,是1990年的210倍,年均增长21%,比批发零售业增幅快5.5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开州区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一)集贸市场快速发展,居民购物极大方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集市贸易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全区集贸市场迅速发展,打破了国有流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集贸市场由零售市场逐步向批发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发展,多元化、开放式、竞争型的商品流通格局已经形成。随着新城搬迁建成,以新世纪为核心的商圈更加繁华,增加了大量商业网点。城市核心商圈扩容升级,亿丰开州国际商贸城、假日国际商业广场建成投运给开州区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18年底,开州区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3个;经营面积达25.3万平方米,亿元市场3个,各类交易市场商品成交额达28.67亿元,而1949年集市贸易成交额只有102万元。开州大市场、工业品市场、吕氏春秋等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的肉、蛋、禽、蔬菜、水产品等80%以上是由集贸市场提供的,集贸市场已成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场所。

  (二)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经营是主流。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短缺经济造成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不尽人意。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2000年后,随着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入,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流通市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民营商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到2018年全区除重百新世纪、新华书店、盐业公司、中源煤业、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烟草公司、供销社等以外,所有商贸流通企业均为非公企业。2018年底,全区164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非公单位160家,占97.6%。限额以下批零住餐单位6803家,批零住餐个体44285家,全是非公主体。

  (三)经营方式多样化,网络购物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和购物环境的不断改善,商品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商业企业改变了过去陈旧落后单一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商业业态分类逐步细化,各种便民店、连锁店、超市、专卖店、专营店等应运而生,并以不同姿态出现在大街小巷,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吸引消费者。另外电商企业的引进,从实体店销售到网络平台销售,增加了客源量,提高了销售量和交易量,也为消费品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2018年,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9.8亿元,同比增长45.8%。据邮政统计,全年快递进件1634.54万件,同比增长36.6%;快递出件437.81万件,同比增长54.8%。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开州区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转变,从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变迁可以体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一)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商品种类日益丰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连年丰收,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为消费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市场上流通的25万多种商品开州市场基本不缺,市场也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达到各取所需的状态。食物从“食不果腹”变成了“吃啥有啥”,健康绿色食品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衣着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由单调逐渐趋于斑斓,西装、牛仔装、迷你裙等各色、各款服装应有尽有;住所由简易茅草房变成别墅、小高层、电梯房;出行由全靠两条腿到各式各样小汽车普及;通信从“靠吼”发展到智能手机为人手常备的低值易耗品。

  (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能力持续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有统计数据2002年的5911元,增长到2018年的30945元,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由197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85元,增长到2018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3元,年均增长18.4%。伴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消费力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739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89.12亿元,年均增长12%。

  (三)服务消费日新月异,消费结构转型升级。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普及为标志的消费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汽车、住房、通讯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供应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商品质量明显提高,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开始向舒适、享受型转化。居民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方面支出不断增加。2018年底,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食品8097元、衣着2555元、居住3475元、生活用品及服务1720元、医疗保健1238元、交通通信2450元、教育文化娱乐1667元、其他用品和服务300元。城镇居民每百户平均拥有家用汽车15.6辆、摩托车44.9辆、电冰箱(柜)102.4台、洗衣机87.4台、热水器76.4台(其中太阳能热水器17.1台)、空调118.8台、彩色电视机122.9台、照相机7.7台、计算机38.1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30.5台)、中高档乐器2.3架、固定电线部、移动电线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线部)。新中国成立

  周年,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迈入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民生保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开创新时代开州新发展而不懈奋斗!(本版文字由重庆市开州区统计局提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