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将推动电动车发展

   2019-12-24 265

2018年以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了汽车总销量的5%。刺激销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政策支持、产品丰富度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必然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迫于产品技术、消费者认知度、成本控制能力的不足等因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制约性。


12月20日,在2019中国车上高峰论坛上,北汽集团营销业务委员会执行副总经理卜红升在发言中表示:2018-2019年处于新能源汽车的调整期,由于补贴速降、需求透支和产业调整等原因,纯电动汽车增速从70%逐渐放缓至5%;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进入后补贴时代,预计销量将保持平稳;2021年以后随着产品革新以及5G时代的到来,有望实现每年两位数的增长。


卜红升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增长,移动出行市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策、平台、市场、成本和厂商的多重驱动下,移动出行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成为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动力。


全国每天有超过150万台出租车在路上运营,体量远大于网约车,而一台出租车每日的燃油排放量相当于8台私家车,因此,出租车的电动化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已有63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出租车新能源化目标或规划,18个省市明确了出租车电动化比例。其中,辽宁、海南等地规定2020年运营车辆100%使用新能源汽车;广东、河南等地规定2020年新增或更新运营车辆需100%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出租车的电动化转型,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其中,卜红升提出换电模式是出租车市场客户的首选。换电模式的价值在于补电不等待、续航有保障、电池寿命长以及车价残值高等优势。具体来讲,对于司机来说,无需浪费充电的等待时间,整个换电过程仅需3分钟,且到站即可换电;对于车辆所有者来说,换电模式可实现车电分离,电池寿命权益化,最终使二手车残值更高,促进电动车二手交易;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换电模式的效率更高,有助于解决电动汽车续航顾虑。


截至目前,北汽集团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换电站187座,为17000辆运营车辆提供换电服务,总换电次数超过323万次,累计行驶里程4.58亿公里。 2020年是全国出租车电动化改革关键年,预计全国出租车油改电将进入规模化置换期。 卜红升表示。


除了出租车以外,网约车的电动化转型也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从政策上来说,网约车新能源化已逐渐成为一二线城市的新风向。广州、深圳、大连、昆明等15个城市已经明确提出网约车新能源化目标,其中,深圳市提出2020年底前网约车必须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辆;大连要求2025年前,实现网约车全部电动化。


目前,各家车企在销量方面的竞争也逐渐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聚焦。在网约车电动化的过程中,北汽EU5的市占率不容小觑。2019年1-11月,北汽EU5销量达到82000台,在紧凑型电动车销量中排行首位,其中网约车67000台,占比超过81.7%。


网约车是移动出行的绝对主力,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数据洞察、技术发展等全方位改变。北汽集团也意识到这一点,在2019年1月与滴滴出行旗下的小桔车服成立了合资公司 京桔新能源 ,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网约定制车、充换电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在今年4月登陆长沙,投入了2000辆北汽EU5进行新能源网约车的运营。


据卜红升介绍,当前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网约车采取租赁形式,以本田雅阁为例,每辆车的月租金大约在6000-7000元,另外还需要2000-3000元的燃油和保养费用。如果全部以新能源车进行替代,将节省很大一部分成本。


他还谈到,运营市场将私人用户对车辆所有权向使用权转移,这也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新能源车不限行、不限号的特点,更适合网约车使用;出租车网约车一年大约运营10万公里,相当于私家车全生命周期的运营里程,能够提升用户对于电车质量及使用寿命的预期。目前我国出租网约车的日均订单量已超过5000万,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的接受度正在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移动出行市场也在推动着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最明显地方就体现在换电技术、三电的耐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司机行为监控、驾驶辅助系统等智能终端领域的发展。


最后,卜红升表示,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车辆将达到30万辆,未来两年,新能源汽车或将成为车企撑过市场寒冬的中坚力量。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电动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