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燃料运输容器打破国外垄断 燃料运输设备市场初现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251

  记者24日从中核集团获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中核集团科技专项“龙舟—CNSC乏燃料运输容器研制”项目成果——大型乏燃料运输容器原型样机通过验收,并具备了批量化生产能力。这是我国乏燃料运输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乏燃料运输容器打破国外垄断

  该运输容器可装载21组乏燃料组件,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研发、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制造。

  按照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2020年我国大陆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乏燃料累积量将达到7000余吨,2025年累积量将达到14000余吨。核电站的乏燃料组件从反应堆卸出后,一般在乏燃料水池贮存一定时间后外运至离堆贮存设施贮存,或直接运往后处理厂处理、处置。

  乏燃料运输容器是运输核电站乏燃料组件的专用设备。但一直以来,我国核燃料运输容器技术受制于人,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2009年2月,工程公司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申请了“乏燃料运输容器研制”科研课题。2010年12月,国家能源局正式下达任务合同书。同年,中核集团把该课题纳入集团重点科技专项。

  工程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IAEA运输规程》规定,必须进行容器在假想事故条件下的试验,工程公司为此建设了试验台架,进行数字模拟与试验验证。

  “设计的工作量非常大,其中一个跌落姿态的计算,仅计算机就需要24小时不停地运行计算一个星期。”工程公司燃料容器研发项目负责人王庆说。

  据2017-2022年中国运输燃料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了解,运输容器研制是系列工程,包括新燃料和乏燃料容器,可运输实验堆、压水堆的所有燃料型号,还有后续的高温气冷堆等新型核燃料。

乏燃料运输容器打破国外垄断 燃料运输设备市场初现

  燃料运输设备市场初现

  相比于核电企业,核电设备制造商的市场触角则更为敏锐。由于乏燃料运输中,需要特制的运输容器,这是运输中最为关键的设备。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设备公司已经关注到乏燃料运输容器这一制造市场。

  目前为止,我国还不具备生产乏燃料运输容器的能力。现今在用的为从美国采购的NAC-STC 型(两台)和Hi-star60型商业压水堆乏燃料运输容器,单台容量分别为26 组、12 组。

  据中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我国采购美国NAC-STC 型乏燃料运输容器的协议价,高达6000万美金。法国乏燃料运输容器制造商RobatelIndustries公司的一台小型容器,据了解,售价也在1000万英镑左右。

  根据中国未来的乏燃料外送数量,乏燃料运输容器的需求自不在少。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江才林对记者表示:“国外售价太高,上海电气公司也希望能够生产燃料运输容器。但这是个新市场,还没有制定具体的计划。”

  本月底,江才林特意约见了法国Deher公司的负责人,希望能够进行相关业务的探讨,对上海电气进入这一市场有所帮助。

  困扰国内设备制造商的,并不是容器的生产问题,其中关键之一在于如何做到运输容器不泄露核辐射。

  “这就需要一种特殊材料,叫中子吸收材料,能够在任何重要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情况下提供屏蔽核辐射的防护”。徐靖策告诉记者。

  据徐靖策介绍,国内多家公司曾想通过他联系法国RobatelIndustries公司,购买其中子吸收材料。事实上,这种材料本身造价成本并不高,但由于研究成本,外国公司并不愿意低价出售,而是希望能够出口价格更高的乏燃料运输容器。

  另一个难题,则是运输容器的抗震能力设计,即在运输过程中,无论容器从何种高度及方式落下,都能够保证容器不被打开并且里面的乏燃料不受影响。

  这些关键的技术问题,都让中国设备企业感到无从下手。中核集团一直在研究乏燃料运输容器,已经能够制造出小型的实验堆乏燃料运输容器。据最新的消息称,今年年底,中核的乏燃料运输容器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另外一个深远的市场在于,由于我国对乏燃料采取后处理方式,乏燃料经过处理后将成为mox燃料。mox燃料具有放射性,要运输到核电站进行使用,则需要另外一套运输容器、设备。待mox燃料燃烧后,辐射会进一步加强,将其废料再次运到处理厂,则要求抗辐射能力更强的运输容器。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