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气荒应建立天然气价格常态化形成机制

   2018-12-13 17

  进入2018年以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速创下近几年来的新高,冬季取暖季来临前夕,天然气供需矛盾日趋显现。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会长董秀成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冬天天然气供需紧张的局面依然存在,要警惕极端天气和特殊情况下的气荒,长期看要缓解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关键要加快天然气的价格改革步伐,当前改革的着力点是要让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常态化,逐渐加快调整速度,最终实现全面放开。

  董秀成:今年天然气市场整体上供不应求,消费需求的增速仍将快于供应增长,这一趋势没有发生改变。从去年冬天开始,天然气供应区域紧张,今年增长势头仍然比较猛,这与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有关系,地方政府为了治理环境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很关键的部分是煤改气,其他煤改电和生物质能目前能替代煤炭取暖的空间十分有限,尽管目前电力供过于求,但用电的成本很高,大规模煤改电不具有现实性。

  考虑到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能力提升缓慢,加上实现产能需要时间,也需要投资,因此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从供应看,国内非常规天然气中的页岩气和煤层气,煤层气产量增长不理想,页岩气进展很快,但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速,因此消费的增长主要依靠进口气。进口天然气中管道气的大部分来自中亚地区,中亚的天然气占比虽然较大,但近期增长空间也十分有限,去年冬天天然气气荒时从中亚进口不增反降,而俄罗斯与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还在铺设,所以近几年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增长很快,成为主要的进口气源。

  中国经济时报: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进口天然气价格偏高,国内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影响还会持续吗?

  董秀成:进口天然气价格太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以长协气源为主,尤其是进口液化天然气与油价挂钩,在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我国三大油企与气源国签署长期协议,价格公式中气价与油价挂钩,因此进口价格相对较高,这些长协价格是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没有办法解决。另一方面,相对长协价格,现货价格较低,但液化天然气(LNG)的接收终端,处于高度垄断的地位,进口业务具有排他性,接收终端的饱和率很低,南方饱和率要高一些,但也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北方的饱和率更低,在50%以内,形成事实上的接收能力浪费局面,与国内紧张的消费需求之间形成矛盾。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油气体制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今年天然气的供需还是趋于紧张,尤其是上半年合同签完,天然气的流向已经确定,潜在消费需求的气源没有着落,或者说,供不应求的局面还将持续。

  董秀成:煤改气是去年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直接导火索,今年仍将会是重要因素之一,但预计不会再成为引发气荒的导火索。但是,供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或者极端情况,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会再度突出,比如前几年南方雪灾,一旦再次出现,天然气供需矛盾还将加剧。另外,一些运行时间较长的管道一旦出现问题或安全事故,都会导致瞬间的供需矛盾突出。但整体上,我对今年的天然气供应持谨慎乐观态度,不会像去年一样在民生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今年一定还是会出现气源紧张,比如一些工厂在用气紧张时还必须被关闭,因此仍要警惕气荒卷土重来。

  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冬季天然气供应,已经发挥了作用,特别是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天然气市场的认识有所改变,应该不会再度出现一刀切式的煤改气政策,但煤改气的冲动性没有消失,环境压力必然促使环境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天然气替代煤炭构成动力,煤改气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当然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经济时报:天然气的价格改革需要加快,被认为是缓解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您如何看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进展?

  董秀成:从价格改革来看,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进展和步伐,远远快于石油价格改革,这一点确实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石油的价格改革经历了很长时间,而天然气价格改革在短短的十余年内快速推进,除了管道的门站指导价外,大部分天然气的价格都已经放开。但从民生的角度看,天然气价格比石油更敏感,天然气的受众更多,气价的敏感性高于油价的敏感性。

  经过十几年时间,天然气的价格从计划价格,逐渐放开,出厂价由企业自主决定,气价的种类逐渐统一,尤其是非管道气价完全放开了,只要不进大管道输送,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也就是说,除了通过管道运输到省市门站的价格以外,其他气源价格已经完全放开,改革速度确实很快。另外,今年对居民用气和工业用气价格也已经并轨,可以说价格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经济时报:管道气占到进口天然气中较大的比例,由于进口天然气价格较高,门站价由国家发改委确定,导致进口的高价天然气亏损,应当如何破解?

  董秀成:管道气价格管制的原因,在于管道气属于自然垄断环节,要对管道气完全放开,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成品油的价格机制灵活,甚至要尽快完全放开,是因为实现了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油源多元化,是因为基本实现了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目前,天然气管道与上游市场主体结为一体,其自然垄断地位往往成为供应方控制市场的手段,市场竞争无从谈起。另外,气源主体数量少,也根本形不成市场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通过管输的天然气省市门站价格无法放开,在没有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政府的价格管制将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考虑到当前进口天然气的倒挂,政府还是要制定管道气的门站价格,但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可以完善和改进,价格调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更加灵活一些。近期价格改革重点,应该是让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透明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应该完善现有价格形成机制,逐渐加快价格调整频率,在其他改革全面突破或市场实现充分竞争之时,最终实现全面放开,交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之前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行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继续以上海地区作为基准地区,将门站价格与其他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对液化石油气(LPG)、燃料油和煤炭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按照等热值换算,计算上海地区的天然气门站价格,再利用减去灌输费的方式,反推全国各省市的门站价格,向社会公开透明,定期调整,并建议各省市门站价格与居民最终用气价格实行联动机制,让价格比较客观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现有天然气价格机制只在几年前国际油价创下历史新低时曾下调过,但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未来天然气门站价格应该制定公开、透明和常态化的机制,尤其是应该按照价格公式,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及时调整价格,调价周期应该缩短,加大调价频率。

  总之,天然气的门站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常态化,是要让气价能够动起来,让供方和需方都有市场意识,让价格杠杆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从未来价格改革趋势来看,管道独立应该先于价格市场化,没有管道独立,就没有市场化,而市场充分竞争才是价格全面放开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