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榆林工业经济发展40年回眸

   2018-12-29 29

  从基础薄弱的轻工业主导型经济起步,榆林工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实现由粗放经营向科学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同时,更凭借禀赋的自然资源、先进的工业体系和几何级增长的产业规模,向着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目标阔步前行。

  回眸40年发展轨迹,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响亮音符,汇聚成气势雄浑的宏大乐章。

  经过40年的励精图治,今日的榆林,早已实现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向以能化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的转变,工业总量也跃升至全省第一。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前,榆林工业受体制、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企业消耗大、成本高、利润低,经济效益较差。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尚不足0.72亿元,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这还多半要仰赖纺织业作出的贡献;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税金总额分别为5792万元和458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实现了跨越发展。199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2000年工业增加值40.25亿元,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8.2亿元,首次跃居全省第一,并在此后的10年间稳坐全省第一把交椅。

  榆林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绝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确定榆林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全市能源化工行业因此得到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加持下,陕西省把榆林发展定位为跨越发展、经济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榆林工业迎来“黄金十年”,逐渐形成以煤、油、气、电为支柱的产业群,原油、天然气、精甲醇、电石、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五大支柱行业,支撑全市工业产值稳步提升,带动榆林工业大步向前。

  据统计,2017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86.08亿元,是1978年的2900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8%;全市规模以上直报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733.4亿元,是197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的4900倍;工业投资额达780.28亿元,是1978年工业投资额(含建筑业)的6053倍;规模以上直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35亿元和1123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通过不断深化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优质产能的释放,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区域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8年前,全市轻工业产值远远高于重工业产值;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区域资源优势、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榆林工业完成了轻重工业比例的结构性调整,逐渐过渡到重工业主导型。此后全市重工业比重逐年提升,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166家,资产总额8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7亿元,利润12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667家,资产总额577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322亿元,利润734亿元。

  产能释放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榆林工业产品主要以毛毯、呢绒等纺织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结构实现深度转变,纺织物等轻工产品逐渐走入低谷,煤炭、焦炭、精甲醇等能源化工产品成为主导产品。2017年,全市原煤产量突破4亿吨(是1978年的370倍),焦炭、发电量分别比1978年增加3136万吨和758亿千瓦时,原油产量达到1049万吨,铁合金产量71万吨,电解铝产量60万吨,金属镁产量47万吨,聚乙烯产量116万吨,聚丙烯产量132万吨,聚氯乙烯产量143万吨。

  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1978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企业个数比约为1∶3.5。2017年,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到6.2%,集体经济比重仅为0.5%,而其他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在9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县区工业发展各具特色。改革开放以前,我市北部六县与南部六县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79.8%和20.7%。“十二五”以来,随着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振兴南部、做优做精特色农业等战略的实施,南部六县逐渐形成以杂粮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2017年,南部六县轻工业快速发展,北部六县重工业平稳支撑,区域特色工业经济为全市经济健康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调整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榆林挑起重任,全国第一个能源重化工基地于1988年在榆批准建设。20年后的今天,我市注重发挥科技驱动效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多产业耦合发展,并凭借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强强结合,主动出击,抢占全球高端能化产业领先位置,稳步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快速迈进。

  2016年6月16日,是榆林能化产业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延长石油“煤、油、气合成工艺综合集成优化开发及工业应用”技术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一举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突破了单一煤或天然气制甲醇的传统生产理念和工程模式,意味着榆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深度转化技术世界领先。

  近年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新技术也相继在榆林得以应用——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在榆阳区建成全球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技术装备水平国际领先;延长集团在靖边县建成全球首套45万吨煤油共炼示范项目,开创了煤制油新的技术路线;“榆林版煤制油”等综合利用技术国际领先,煤制烯烃、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等全球领先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成功运行,粉煤热解等一批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我市能源化工多产业的耦合发展,也成为了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撑,助力我市加快形成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探索形成了原煤—兰炭—煤焦油—高端油品、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原煤—煤液化—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链。目前,榆林兰炭供销网络已遍布国内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全市陆续建成煤间接液化、煤油共炼、煤焦油加氢等3种典型煤制油工艺的煤制油项目9个,合计产能达到398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32.3%,真正在煤炭深度转化和落实国家能源替代战略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壳牌、法液空、苏伊士、神华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带着全球领先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纷纷入驻榆林;依托先进的产业技术,2017年3月,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全国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2018年我市又重点推进了7个重大能化项目,总投资达2000多亿元……

  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榆林,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榆林。未来,榆林将瞄准煤炭分质利用和煤基精细化工两大主攻方向,紧盯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建设目标,全力推进能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