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底线,是新能源汽车所有新功能前面的1,如果没有这个1,后面所有的0也便失去了价值。例如当前日益吸引眼球的自动驾驶技术,如果不能保证行车安全,那么自动驾驶所有的附加值也就不值一提。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从去年以来,在业内人士的不断呼吁下,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日益关注,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步入2019年,安全这根弦并没有放松。1月10日,在多方期待之下,我国首部《电动汽车安全指南》(简称《安全指南》)在京发布。该《安全指南》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等单位共同编写,主要侧重于对实践的指导,旨在通过该《安全指南》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和管控水平,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护航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但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风险也在逐渐凸显。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没有安全就没有产业发展的未来。《安全指南》的发布对提高全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认知,提高安全性设计、制造水平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提出要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支撑、标准规范、整车运行监控预警、安全责任、安全法规等几大体系。根据国务院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开展了相关工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企业是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整车产品负总责,要提高售后服务能力,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和事故调查等相关工作,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方面的安全责任。
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真正研究透彻的国家,在国内标准还没有正式实施之前,短期内政府制定规则并不现实,因此中汽协牵头行业编写《安全指南》,旨在以参考性和指导性为原则给行业一个指导。未来中汽协会根据行业、企业的实践发展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安全指南》的内容。
相比燃油车的机械驱动,新能源汽车由于采用电驱动技术,电气化程度更高,内部电路众多且复杂,加之电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容易出现热失控,因此发生自燃事故的概率比燃油车要高。
回顾2018年,国内国外均发生过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事故,究其原因,国外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原因以高速碰撞为主,充电其次;国内事故原因则较为多元,包含电池、充电、产品质量、检修维护缺失等。因此,从国内来看,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还需多措并举。
首先得在产品质量上把好关。据了解,国内事故反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包括车辆使用过程中可靠性恶化,如全生命周期防水效果不佳、继电器失灵等;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如充电过程中数据通讯不规范、充电功能安全设计水平低下、产品未严格执行充电安全相关标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充电企业共同重视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要求,从源头上保证新能源汽车使用安全。
其次应重视电池安全共性技术研究。随着国内电池企业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大步流星,电池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拉大。目前,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新能源汽车安全的主要短板。如液态电解液易燃性、制造缺陷、充电不当、遭遇撞击、穿刺、热失控蔓延速度极快等都是引起新能源汽车自燃、甚至“火烧连营”的重要元凶。因此开展电池共性安全技术研究极有必要。如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评估、开发电池主动安全防护方案、研究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热失控研发及蔓延抑制技术等。
最后,在管理上也应该有所加强。以往,新能源汽车由于不需年检,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加以处理,最终酿成起火事故。因此规范新能源汽车“年度体检”十分必要,尤其是应该规范和完善对电池包这种难以从外表看出问题的部件的年检要求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