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料炼油大肆欺诈

   2018-10-10 16

  花费数万元购买的“高科技”废旧塑料炼油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正常使用;找提供设备和技术的公司,却已不知去向。一些想以此技术和设备做生意的人都大呼上当。笔者对此展开了调查和暗访,揭开了“高科技”公司的欺诈内幕。

  2000年12月,黑龙江大庆市杜蒙县的张义在某媒体上看到“废旧塑料炼油新技术”的广告。该广告称此技术是“专家、教授和石油科技工作者在高分子催化裂解分馏理论上,集国内丰富石油化工实践经验研制的成功先进可靠技术,出油率高达60%—90%,90号、93号汽油,0号、-10号、-20号柴油都可生产,“投资几万元,年获利可达30—50万元”。张义被广告深深吸引。

  2001年3月,张义来到北京实地考察。他首先来到设在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某大学院内的“北京中化恒昌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打着合作单位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北京科兴石油科技开发公司”等大公司的旗号,加上该公司又为其出示了专利受理通知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相关手续和材料,他不由地动了心。但为了慎重起见,张义又来到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国际金融大厦的“北京科大学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考察。该公司给他的可行性报告与中化恒昌公司基本一致,而申请专利的是北京清科学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此,他提出疑问。该公司解释“这是我们几家公司共同开发的,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带领张义到生产基地去参观。在炼油现场,一名工人先称出10公斤废旧塑料倒进锅炉,然后又放进一小包催化剂开始炼制。大约半小时后,出油管里果然流出了7公斤汽油和柴油。为了证明油的品质,这名工人还把炼成的油灌进发动机。看到发动机飞速地转动起来后,张义的疑虑消除了。于是,他与这家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技术转让费为8500元,设备和安装费为8.45万元。

  2001年4月,当张义花数万元建起厂房装炉开火生产以后,第一炉便不出油,第二炉出的油很少,根本达不到宣传中的标准,而且油质粗劣,标号连50都到不了,燃烧烟过多。经与公司多方联系,他们不是说安装不合格,就是说工艺流程不合理,再不就是配方、添加剂不合格等等。再打电话联系,该公司却没有了音讯。

  “北京中化恒昌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科大学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清科学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公司?

  3月18日,当笔者来到张义所述的复兴门内大街156号国际金融大厦“北京科大学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处时,发现这里已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办公室。从国际金融大厦了解到,该公司去年就搬走了。

  笔者又按投诉人提供的“北京中化恒昌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接电话的说这里是一家小卖部,那家公司不存在。笔者随后打电话询问该公司所在地的北京某大学校办,有关人员告诉笔者,他们并不知道校园内有这样一家公司,也从来没有成立过类似的校办企业。笔者又了解到,原先在北京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同方大厦A座的“北京清科学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也不知去向。笔者随后又把电话打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办的有关人员肯定地说,他们单位从来未和任何一家企业合作推广过废旧塑料提取汽油、柴油的技术,如果有人把他们研究院列为合作单位,那一定是骗人的。

  自1996年以来,就不断有废塑料炼油的消息传出。1999年以来更有人频频刊出转让这种技术的广告。这一让不少人痴迷的化废为宝的技术到底是什么东西?

  2001年,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部分地区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情况做了专题调查,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清华大学环境系固体废物控制及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学会固体废物分会副主任委员聂永丰教授是这次评审专家组的组长,他介绍说,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塑料炼油成熟技术的记载。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油最好只能达到75号,因为杂质太多,对机器和车辆的损害极大。而且,这个技术本身存在环保问题,避免二次污染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处理系统设备造价较高,难以商业化推广应用。聂教授算了一笔账:每吨废旧塑料收集的价格一般在600元;炼制一吨成品油需要的煤、水、电、工人工资等大约700—1200元;出油率只能保证在30%—40%,因此,炼一吨油的运营成本实在太高,目前这种项目是不可能赚钱的。他还特意说明,专利技术并不全是成熟技术,有些只能说其在某些方面有创新或改进,有些并没有实用价值。

  近年来,打着高新技术的幌子,利用虚假广告和机械设备骗人的案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北京一家废塑料炼汽油的公司因涉嫌诈骗已经被曝光,其组织人们参观时的演示和成品油的检测报告都是虚假的;称废旧塑料能够提炼成品油的北京一家公司致使几十人受骗。据了解,近两年中,有关部门连续收到十余个省市的相关投诉。

  据专家介绍,对一般标称有服装翻新机、洗衣粉加工机、电子鞭炮机、方便面机、生产酱油机以及能提供节能高效蜂窝煤生产技术、高能合成液化切割气技术、膨化食品生产技术、微电脑超声波皮蛋机等技术转让宣传的,人们都要小心。有关人士提醒人们,不要轻信某些“致富信息”,如被骗并造成损失的,应起诉索赔,对涉嫌诈骗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侯志鸿)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