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链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以来,我们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重点产业链,部署实施了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在一季度例行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将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标准化引领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的新一轮规划制订工作也正加快推进。
据悉,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共实施质量强链项目952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889个,2087家链主企业、18万家链员企业、2952家赋能机构参与,实施重点攻关项目3176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14391个。
通过打通技术堵点、填补基础空白、锻造检测利器,过去一年,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开展基于北斗、卫星双向和光纤这三种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交叉验证,解决了长基线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能力缺乏验证手段和评价方法等问题;成功研制并发布中国首个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填补了国内汽车芯片质量认证体系空白,让国产芯片企业有了自主可控的“通关指南”。
过去一年,一批支撑产业链做优做精的计量、检测相关方法和设备研制也取得突破。如建立彩色光刻胶性能测试方法,解决了国产彩色光刻胶验证公认度不高、导入周期过长的问题,同时推动新型显示用偏光片不良率下降60%,促进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超50%,让“中国屏”真正实现了“强芯亮屏”。
“质量强链”让优势产业更强、更具韧性,这其中,标准化引领也至关重要。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标准供给力度,先后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要求、测评指标与方法、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等国家标准,为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夯基架梁”“铺路架桥”。
如大模型方面,加快推动机器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大模型标准,以及推理引擎、检索增强等大模型应用和优化技术标准研制,指导产业研发、选型和应用大模型。具身智能和智能体方面,加快部署智能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标准,引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
“目前市场监管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新一轮规划。”王秋苹介绍,下一步,将通过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加强跨行业、跨领域人工智能标准协调,启动绿色通道,提升标准供给效率,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标准尽早出台、落地应用。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继续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通过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强化央地联动、区域互动、部门协同,以质量基础设施的“强筋健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破土而出”,全面助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