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形势下期刊商业模式论坛精彩发言

   2020-06-04 11

  深圳市出版业协会承办的2009新形势下期刊商业模式论坛圆满召开。本次论坛有幸请到了包括王国庆司长在内的八位演讲嘉宾,他们将集中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现代期刊发展的商业模式这样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了讲演,当中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特别是既有期刊管理界的领导,也有在一线操作期刊界的老总和经营者,相信这个论坛会给大家提供精彩的建议和意见,对下一步期刊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期刊发展到了一个丰富关键的时候,一方面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给期刊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打开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的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纸制体期刊构成比较大的挑战,如何把挑战变成动力,找到新时期发展方向,特别是找到针对期刊发展的商业模式,我想是未来期刊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我想这个论坛非常重要。

  第一,对整个中国期刊发展充满信心。即使金融危机情况下,中国期刊仍保持增长。有种说法期刊走到尽头,这恐怕是不一致的。王司长是全国期刊是保持信心。第二,期刊业虽然在发展,但是我们在国际影响力还有大差距,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讲到改革的时候,关键是重塑市场主体,进行资产运营重组。最后王司长讲到期刊未来发展机遇,他认为分众化趋势是值得我们注意,未来期刊分众化是不可阻挡趋势,特别讲到时尚类期刊广告,占到整个期刊广告收入一半,这个对我们以时尚之都的深圳期刊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而且讲到期刊发展不仅仅以期刊为中心,而是以资源为中心。特别是王司长最后讲到一个观点,是对中国期刊业的期望,也是对深圳期刊业的期望,期刊还有很大空间。我们现在期刊差距很远,并不是说发展到尽头,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另外也对深圳寄予非常大的期望,深圳阅读力高。相信我们期刊业的发展还是大有前途的,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王司长精彩演讲。

  这次论坛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和我们的深圳市出版业协会共同举办,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特别是正像刚才讲的我们报刊深化改革转型关键时期我们举行这样一个会,相信这些会一定是非常务实的、也非常富有实效的。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会对我们未来整个深圳期刊或者我们叫深圳报刊业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为我们未来发展注入一些新的活力要素。

  关于报刊杂志的现状和趋势,我想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情况。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当前的现状,也是我们报刊改革,特别是深化改革的一些现状。我们报刊业的现状目前用一句话说实际上是挑战和机遇并存。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业界都会有深切感触。但是我们首先要看到我们报刊业整体发展的成就,要增强它的发展信心,认清当前发展形势。首先我们报刊业发展的一个现状,我们从这么多年报刊统计数据看来分析,实际上我们报刊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还是相当广泛的,而且我们报刊一直是在不断在增长,报刊的出版速度一直在不断增长。从2008年统计来看,我们一般要推迟一年对外公布,统计我们2008年报刊业发展情况数据来表现,大家可以看到报刊业发展的一些情况。报纸我们在2008年12月底是1943种,在1943种报纸当中在2008年它的报刊期印数达到442亿,比上一年我们增长了4个百分点。这个期刊量我们在07年的时候是1.89亿,今年达到了2.1亿期刊量。可以说我们日报的规模在全世界来看现在一直延续8年都是排列世界第一位。从报纸出版总的规模来说还是可观的。期刊我们现在是9821种,我们国家的学术期刊占一多半,5300多种。还有4500多种是社会期刊,我们所说社会期刊包含大众图文类、工作指导类,只要是不属于科技学术的,全都纳入社科,这里面也包括社会科学。可见我们期刊结构有一多半是自然科学。在期刊总量、总印数我们现在是达到了31亿册,我们现在期刊期印数达到1.6亿册。从这个总量也比上一年增加。所以我们来看整个报刊的总量,我们不仅是近五年甚至近十年来看每一年都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增长的速度在减少、放缓。去年报纸增长幅度是6%,今年增长幅度在3%,期刊也是这样,增幅在减缓。我们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百万的期刊有近30家。实际上在06、07年的时候只有20家,近一两年我们增加了7、8家,超过百万的期刊。包括今年尽管面临金融危机我们还有3种期刊突破百万,主要是在面临大众消费当中的这一类期刊当中的分众消费的期刊呈上升趋势。

  从现代期刊的发展它有两大特点:第一,刊期缩短,过去月刊、季刊、甚至年刊占60%以上。现在我们的月刊、周刊的增长幅度达到26%,近两三年当中增长幅度上升很快。主要是时代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还有我们资源不断得到了盘活,在分众的市场要扩大自己的量,提升价值。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我们面向大众和消费类期刊,在我们期刊总量增长当中,我们国家面向大众类消费期刊也是近十年有了发展,所以这类期刊增长幅度在10%、11%、13%这个幅度徘徊,连续三年都是在这个增长以上。从这个数字来看,总的报刊是在快速增长当中。另外一个报刊的现状就是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整个我们从03年开始,中央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决策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们确定了整个文化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样一个目标。整个的出版体制改革在大幅推进。我们知道图书出版改革步子很大,而且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明年要全部结束。今年也大部分出版社都进入了或已经转制到位或者还在进行推进当中。

  报刊的试点工作也是从2003年开始,当时中央确定了8家试点,有报业集团试点,也有综合性报纸试点,采编经营两分开的试点,还有企业类报刊试点。新闻出版总署还陆续根据各个报刊媒体自身改革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定了一些试点,比如专业性的媒体,机电报刊社现在叫博众传媒集团,它有十几个报刊,它实际上在06年就开始转型改制,它是一个专业型的报刊为主。还有企业类报刊,我们的电报,从它一开始出版就是伴随企业改制。还有最近十几批报刊改革方案,比如中国汽车报、中国证券报、都市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以及后来市场报改名的中国能源报,经济日报下面的子报子刊提出改制的也有十几家。全国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就是中央所办的报纸改革的第一家,中国文化报,它是一个纯的机关报,我们知道文化报又是一个面向纯文化系统的行业这样的报纸,现在也全部转制到位,历时一年多,进行了企业转制,成立了中国文化传播公司,组建了这样一个集团,同时它下一步还要整合其他资源。这是我们的企业、事业单位转制的情况。

  同时我们的一些报业集团、期刊集团也在转制,我们三家期刊集团大家知道,《家庭》、《知音》、《读者》,这三家集团现在全部都转型了特别是《知音》期刊已经发展成为有报、有刊、做影视、做动漫甚至办学校以及其他的手机报刊,电子网络媒体。多元媒体、多元化的经营的传媒集团,它现在整个年收入已经达到4、5个亿,而且他现在还在向国际传媒进军,也正在积极收购台湾的同盟杂志,准备通过台湾这样一个时尚杂志进入国际的时尚传媒。除此之外,党报也在进行改革,最近浙江报业集团也在跟求实杂志社出版社进行合作。我们一些报业集团跟电视台、电视集团也在合作。实际上现在改革给我们整个报刊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带来生机。

  第三个方面,我们整个在期刊当中可以说不仅仅为主流文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更重要的还有相当一批学术期刊,我们9000多种期刊当中,其中有6000多种学术期刊。这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些学术期刊在世界科学技术、学术领域传播当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论文发展数量在全球已经位居第二,过去我们前五年还在位居于整个世界十几名之外,现在已经排名第二位。学术数量也是相当可观。这是我大致说一下,不是一个全面的概述。从这里面我们看一下我们报刊业整个现在发展的现状。

  但是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是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除了我们自己面临最直接的,比如说数字媒体的冲击。我们现在看到数字杂志、电子杂志,还有手机杂志等等,这些各种媒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有一些新的媒体公司,新的机制不断地创新新的媒体传播形势,对我们未来杂志发展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是广告资源分割,还有一个是受众的分割。同时我们知道新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已知的东西远远不如未知,而且新技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都有。现在一些专家研究了一些新技术,是全媒体概念、离线的概念,手机终端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已经深入到生活各个方面。另外给人们的阅读理念、阅读习惯、对人们思维方式都会带来巨大影响。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当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发展的方向,是好,还是对未来会带来一些影响或者带来更大一些变化,都是不可知。所以说我们期刊面临最直接的是经营刊物影响,国际媒体竞争,国际媒体有上百年产业运作经验,而且都具有规模,我们全国整个期刊广告收入不到50个亿。我们的发行量也就是一年下来印刷总量30亿册,这个盘子对这么大规模来说,和国外先进集团他们在发展的质量、效益、规模,差距都非常之大。特别是数字化,他们早我们十几年,所以已经形成了数字媒体规模。而我们现在还是散兵游勇,没有真正形成有规模、建设科学体系的这样的一些数据库。在国际传媒竞争当中我们并不具有优势。所以我们领导人出去后,我们没有话语权,要借助国际传媒传播我们的声音。所以我们的媒体别看有这么一支上万的期刊,特别是报刊,我们仍然没有在国际舞台上有话语权,没有我们的传播、我们的信息和我们的文化声音。

  同时我们自身,我觉得现在遇到发展的困难既不是来自外界,也不完全是新媒体,也不完全是金融危机,总体来说我们来自自身,我们自身体制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现。而且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结构不合理、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大学的学报有1700多种,真正发行量达到上千份的,我们就说1000份的,不算高,因为学报一类期刊很难有大的发行量,达到1000分的都不够50%,有的学报就发行200、300份,放在图书馆自己发一发,这样的期刊不在少数,我说的不在少数是可以以千来计。而且我们国家的期刊,科技期刊是一半,社科期刊4000多种当中,除了学校校报,还有党政部门行业期刊,线多种真正具有资源、具有实力的又是仅仅是一部分,所以看到我们现在资源,一方面资源需求量很大,市场有发展需求。但是另一方面,资源浪费非常严重,而且我们增长方式落后,同质化竞争、不计成本,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所以这是自身体制机制在发展中必须面临转折,所以这是我们在推进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解决科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第二个问题,关于深化报刊体制改革,破解科学发展障碍。我们知道报刊体制改革从03年开始到现在历时5、6年,在这5、6年当中,中央下达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本身我们知道在整个文化当中我们报刊体制改革最复杂,我们报刊体制的改革主要任务是这么几个方面,三大人物:一个任务就是实现报刊出版单位事业单位转制企业的问题,要重塑市常这个大家都清楚,我们所说的出版单位转企,是指我们在出版单位的概念,特别是报刊出版单位有两个概念,一个,出版单位是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单位,是一个法人实体。还有一个是编辑部,所以我们说到出版单位是当中主要是指事业单位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转企,中央单位我们现在进行了统计,大概2900多家报刊,这里面有1600多家都是编辑部,还有1000多家是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化。在这个当中事业单位为什么和企业单位也有一个改制的问题,因为有的企业虽然注册了,他也没有真正企业转制,主要是事业单位转企。我们过去连法人单位都不是,我们的经营权、资产主体资格都没有明确的话,你很难在市场上发挥主体地位。因此要确定这样一个市场主体地位就必须要进行转企改革。事业单位转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事业单位转企。转企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改制成为公司或者叫做集团。在企业转制基础上要组建集团和公司化。第三步,可能还要上市,有一部分传媒集团、股份集团要上市融资,这样就算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

  确立市场主体地位有几个条件:企业注册,员工身份置换,产权评估,确确实实内部的机制要发生变化,运行模式要发生变化。这些条件具备了,转制到位了。这是解决市场主体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报刊市场主体不清晰,产权资质不明确,你在经营、在兼并、在合作过程当中,就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整合、兼并、重组都谈不到。第二项就是要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可以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整合。我们地方的一些媒体可以和省里面或者是可以和北京、上海跨地域整合,也可以通过组建集团方式,自己专业性的出版单位进行整合。比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下面中国科学出版社,他就是一个专业性自然科学技术一类杂志的学科。而且进入他这个集团里面就是要在行业或者领域类是领先的科学技术杂志。比如中华医学会已经200多份医学杂志,全国最有影响的医学各种各样杂志,向中华医学推进。我们今后报刊资源整合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一些专业性出版单位向集约化、集团化出版集团整合。因为我们所有出版单位不可能都是综合性出版集团,而有些报业可能要向区域性出版集团整合。综合性报刊它的区域就比较强,比如区域性整合最好向多媒体发展。第三项实际上就是进行结构调整,实际上鼓励做强做大一批向集团聚合,同时也兼并一批退出的期刊。出版能力不强的,退出。另外长期转包经营一类的,还有大量的编辑部,在编辑部当中有很多的情况。特别是有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学术期刊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出版基金来扶持一些特殊领域和尖端学科期刊之外,对于一些其他的比如说专业性期刊,它依附于一定的科研院所,考虑到资源纽带关系,还保留在科研院所内部,如果是事业的,经过批准就可以跟事业单位聚合。编辑部正式期刊,这类期刊将来随着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后,实际上手段多样化有很多政务信息公开,政府部门还有没有必要办这一类指导工作期刊,省以下很少,但是中央单位还很多,那些是不是要走内部资料或者免费发放,不一定做很大,要根据期刊不同情况,编辑部各种不同功能来进行。这是三项任务。一方面我要重塑市场主体,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推进资源整合优化,盘活存量,进行结构性调整。未来集团化、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方向,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是关于改革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关于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分类,报刊分类究竟怎么样分类呢,哪些作为时政类报刊,哪些作为公益性。实际上大部分报刊,90%以上报刊都是没有问题转企。而作为事业单位,只有党和国家重要媒体,民政类、时政类,就是党和国家重要时政类报刊能够列入这样一个范围的是非常小,所以大部分期刊都是属于要转型转制。而且列入时政类报刊划入事业单位的,它的经营资产也要剥离。所以说这一点要明确。

  第三点,想谈一点趋势。未来报刊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实际上跟报刊业和谐发展趋势,转变增长方式是我们的主体,肯定要围绕转变增长方式,趋势我就从四个方面说:一个就是资源整合、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未来报刊的格局要重新调整。不是说我现在自封为自己是主流媒体,所以必然是主流媒体。如果你没有传播能力,你没有受众市场,没有覆盖力和影响力,仍然不能占主流市场,不能发挥主流作用。所以未来报刊媒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要实现多媒体、多元化经营必然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创新内容满足受众需求、市场需求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个就是面向大众消费类期刊,现在有分众化、差异化趋势特别明显。这种差异化和分众化趋势是由于当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整个消费发生变化,他是因为人们过去在低水平消费结构下,人们对文化需求共同性、趋同性开始向差异化、分众化或者个性化的需求转化。而且很多小众市场开始悄然升起,这些分众类报刊的需求带动了我们的消费类报刊的分众化、差异化。现在这种分众化、差异化大家会感受到,比如这几年出现百万发行的大刊,虽然面对大众消费,但是由于面对的是13亿人口,他也要形成一些消费的规模。比如说面向时尚的杂志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年龄段差别越来越小,而且市场的定位越来越精准,这一类期刊未来5-10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国家经济20年高速增长,实际上滋养了一批广阔的消费群体,特别是中产消费阶层。大家知道期刊它的巨大特点,实际上它是分众化媒体的功能特别强,而且期刊未来的发展可以说它是灵活性、个性化服务当中,它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大。而且出版情况来看也是向着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国家出版总量结构上远远不能满足大的消费群体需求。我们只有1000多种面向大众消费期刊,实际上在西方大众消费类期刊要达到40%甚至60%,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因此这方面的市场空间会随着需求增大。另外广告的集中度,我觉得期刊广告集中度将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面向区域性,以时政类为特征的时政类报纸和网络竞争最直接,大家从网络上获得信息越来越多,对广告、对报纸时政类信息分离将会越来越大。由于杂志对广告群众和客户精准定位和阅读群体这种服务,和它的内容上的针对性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做得比较好的杂志,我们现在时尚类的杂志占了我们全国杂志广告收入1/2。往往我们现在有些广告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发行量比较大的大刊、名刊不是广告收益最好,在广告策划、广告收益模式,特别是名牌企业服务,也是要改变服务方式。过去我们叫登载广告,现在叫服务客户,一定是服务市场,要转变这样的观念。

  第三个趋势,就是以品牌为核心打造产业链,是报刊发展今后必要条件。一定要多元化提升品牌价值。现在大家从网络、电子产品、电视台、图书,我们期刊也是多元化。在产业链上,在服务上一定是以资源为中心,不是以期刊为中心,要打造自己的资源。要运用好自己的资源价值。

  第四,报刊人才建设将成为未来竞争中心。我们报刊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我们本来在发展中就特别需要复合人才,现在流失的恰恰是这些人才。所以构建一个培育、使用、激励报刊人才的,特别是复合性人才这样一个机制到了非常紧迫的关头。从现在发展比较好的期刊来看,比如湖北,湖北这个地方不是文化最活跃或者媒体最活跃的地方,但是他现在有八种报刊发行超百万,他今年要达到十种,他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有一批期刊的经营人才在这儿,他对市场期刊内容总体策划,对市场精准判断和运作思路和模式,所以说形成了系列期刊品牌,而我们期刊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需要创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机制,我希望我们各级政府在可能情况下一定要创造条件,给予这样一个人才他们使用、培养或者是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否则的话,未来期刊要崛起、要发展、要真正成为我们的周期载体或者重要的产物,这个重要条件是不可以缺失的。

  最后我想说,期刊我是这样认为,期刊是我们出版产业当中包括图书和报刊当中是最富有潜力的一个产业,是最富有潜力的一个媒体,国外的期刊我们知道在美国、法国、德国这样一些出版大国,他的期刊的经营收入都是高于出版的,甚至高于出版一点多少倍或者两点多少倍。我们现在出版图书是500、600部,我们期刊总收入才几十亿,不到100亿,所以差距甚大。期刊现在是我们所有媒体经营收入最少的,我们期刊规模包括学术期刊现在发展潜力都很大。所以未来作为我们期刊人来说真是要好好地在这种期刊大的市场空间当中增强信心,很好地审视自己报刊发展现状,来分析期刊发展的差距,能够很好地和市场对接,和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规律对接,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品牌来。在深圳这个地方我觉得除了有国家大的文化产业政策,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报刊业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把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四位一体战略结构中考虑,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政策,深圳是全国阅读力很高的城市,有这样一个文化发展沃土,而且又有一个很好的对外经济发展窗口,深圳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聚集了各行业最好的经济,这样一个地方恰恰是我们媒体大显身手的地方,而且深圳过去也有一些好的品牌,比如深圳特区文学、深圳青年报,还有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汽车导报》等等,一系列品牌过去在全国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人向往深圳这个地方,是因为看到我们的媒体。我们今天能不能再创辉煌,就是我们各位经营人才的努力,希望再继续发展。

  第一,对整个中国期刊发展充满信心。即使金融危机情况下,中国期刊仍保持增长。有种说法期刊走到尽头,这恐怕是不一致的。王司长是全国期刊是保持信心。第二,期刊业虽然在发展,但是我们在国际影响力还有大差距,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讲到改革的时候,关键是重塑市场主体,进行资产运营重组。最后王司长讲到期刊未来发展机遇,他认为分众化趋势是值得我们注意,未来期刊分众化是不可阻挡趋势,特别讲到时尚类期刊广告,占到整个期刊广告收入一半,这个对我们以时尚之都的深圳期刊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而且讲到期刊发展不仅仅以期刊为中心,而是以资源为中心。特别是王司长最后讲到一个观点,是对中国期刊业的期望,也是对深圳期刊业的期望,期刊还有很大空间。我们现在期刊差距很远,并不是说发展到尽头,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另外也对深圳寄予非常大的期望,深圳阅读力高。相信我们期刊业的发展还是大有前途的,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王司长精彩演讲。

  本次发言的核心理念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服务为王。这是其演讲的最重要的地方。由此他提出一系列概念。对期刊服务来讲,如何做到这种聚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编辑提出要求,从用户需要提供有针对性服务。而不是从作者考虑,从根本理念出发就可以对我们期刊发展非常有启发意义。

  怎么赶上这个差距恐怕是需要思考的。因为我是研究信息的,一般帮助新闻出版总署数据科技司做一些工作。首先我们报纸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可能发行量有一定增长,但是我们的利润有多少增长,我知道在北京有一个叫信报,在地铁是免费发送,曾经这个报纸要收钱,现在免费发送,对于一个企业市场是生命力,不是发行量多大。所以我们报纸受到多媒体传播冲击已经非常非常明显了。第二,我们的报刊,我们学术报刊已经受到巨大冲击,我们实际上刊的发行量没有真正起来。然后娱乐性期刊也受到大量挑战。文字类期刊在互联网找到相同信息的概率非常非常高。实际上传统期刊最主要的,艺术性类,有欣赏能力、有保存价值的没有受到特别大冲击,但是简单文字类型都会被互联网受到巨大冲击。所以用户群组细分、用户习惯细分、用户消费能力细分是需要思考。

  第二,传统观念,我有内容我就为王,这也是我们中宣部思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互联网发展了14年大部分出版集团没有在互联网上挖到金子,而大量新兴媒体在互联网上挖到金子。服务已经开始变化。

  下一个问题,互联网生存法则。编辑的在线实时更新。所有互联网都在赚钱,只是赚钱市场预期没有达到老板预期。淘宝马云已经在赚钱,支付宝他在延时交付的能够运作资金那个钱。第二,用户需求满足,用户使用稳定。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上新浪,你像QQ,你只要上QQ,他就会推送新闻。第三,互联网传播的广域性。第四,非地域性积少成多。围绕用户服务、用户需求习惯,内容为基础,服务为王时代到来了。如果没有服务,所有内容就是属于垃圾放在那儿。现在连中央电视台的栏目都去跟网站联合,所以传统媒介跟互联网媒介组合使得我们期刊报纸这类出版物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你要聚合,比如说我这个人喜欢数码,那你可能还喜欢时尚,你怎么把这些分类聚合在一起,我的数码是一个主题,我把不同主题能够在分类模式体现出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把一个类聚合在一起,相当我们用户兴趣聚合在一起,这种受众是稳定并且可以互相牵连起来。所以整体生命力要增强,主题是受众关注点。比如我现在是做制造的,我怎么能聚合在一起做抱团行为来出版。

  我们反过来看,我们中国有三大期刊代理商,我们在中国加世界总的销售额不超过6个亿人民币,我们在做这种聚合的时候,要去思考。学术类刊物,我们今天看到的危机已经看到了,基本上刊的这种模式会大幅度萎缩。而互联网学术类服务模式会起来。怎么样让学术类刊真正收到产值是值得思考的。中科院预计2015年会超过日本,现在明确今年会超过日本,别人认为中国是大国,消费要起来,我们怎么让我们学术类的刊在第二、三世界能产生市场,这个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行业加紧急加新闻加互联网信息,光有刊在互联网活不下去,你怎么针对你的作者、用户有明确主题,围绕主题,你可以把期刊、行业新闻采编互联网信息集合化服务,围绕主题学术,互联网信息整体化采编。中国有两个刊办的非常好,在国际上也有非常好的。期刊这种主题相关性。还有互联网主题宣传为主。这个杂志可能是香港过来办的,这份杂志办的非常成功它的受重一定是非常非常大的。它是一个电子工程专辑,但是它的有关行业新闻、有技术文摘、有应用实例、有辞典,只要你做电子技术,他都把你聚焦点聚在一个网站上都可以实现。这个刊的产值绝对不止百万。这个你可以做研究,这个应该在广东。它的增长就是围绕电子技术、围绕整机制作需要所有的东西。如果我是它的用户,我肯定会推我单位买电子工程杂志。

  这个其实是一本刊,这份刊一年的产值四点多亿,他是针对计算机行业,它除了刊以外,有会展,有各种各样测试,有各种各样评论,以会展、测试、评语吸引住客户。他每年有关中国IT界CEO和CIO大会,今年已经第十次了,每次大会有800人。期刊多种方式已经在思考。这个刊它的产值4点多亿,其实中国并不是说没有大产值专业性期刊,也有,但是他不是专门刊一种,而是多种服务来做。

  单一期刊用户群体一定要非常非常明确,针对性要非常强,如果针对性不强,刊的发行量不能起来。第二,用户群体明确。这是美国一本刊,他最开始是服务于机构,他从前年开始进入中国,他定位在中国所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人。第二种,所有个人消费信息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他的所有里面有什么,有期刊,有职业新闻,有电子书,会有学习课件,一个专业性的人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非专业的。所以从聚合型,单一刊,你一定要用户主体非常明确,如果用户主体不明确会有问题。

  再一个是国际化的思考。我们中国机构用户市场,我们有12000多种,实际上在中国都是竞价去做。而外国学术刊每年在中国提价20%,这给我们一个思考,我们学术刊要怎么定位,这是一个很大的思考。第二个问题,中国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总量4-5万,而引用率非常低,所以中国写在国外杂志上文章真正的价值并没有很大优势。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现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科学有多少种东西是具备在世界领先为之所竞争能力的,第一世界这种竞争没有问题,国际第二、第三世界,可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应该瞄向这些需要的国家。第一世界我们竞争不过,但是如果下功夫做,第二、三世界我们是有机会的。我们的家居、家电、时尚的东西在第二、三世界应该有非常好的机会。尽我们在农业、医学、家庭生活与产品,电子、计算机、工业可能机会大于娱乐型内容。国际化市场不一定非得盯住第一世界,因为中国制造不仅仅只是盯住欧美市场,为什么我们期刊不能到全世界去。

  期刊网站我们检查了我们很多国内刊的网站,做得非常不好。大家可以看见这是一个欧洲的期刊型网站,左侧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所以我们的期刊单一载体模式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一定要变成多媒体时代,音频、视频、计算机、移动终端,一定要变成多媒体时代。这个是必须要获取的。反过来,我研究了中国的出版后,我们最大问题是我们的编辑和作者非常紧密,但是我们怎么能让编辑跟用户非常紧密,跟购买我们出版物的非常紧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出版一定会死掉,真正买单的不是作者,真正买单的是我的发行。我们要考虑用户需求、用户行为,我们的组织就要用服务类型去满足用户需求、用户行为。我们的编辑除了跟作者发生关系外,要跟读者发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内容为王真正走向以服务为王,否则我们不可能跃过这一步走到服务为王。我们可以思考,今后是不是有可能组合成栏目给到用户销售,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时代、在移动电视时代,这件事情很容易,但是它要想它收钱,一定是它需求的。我们的电子报为什么办的不是很成功,就在于我们电子报还是按照办报人思路在做,还不是按照用户需求做。如果换一个思路做,可能我们电子报已经停了。今天在这儿借深圳出版集团、深圳市出版业协会论坛介绍一下中国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重视服务、内容为基础,服务为王。

  《新财富》盈利模式做了很好的介绍。第一,通过做排行榜来牢牢掌握资本圈和高端人士话语权,一个期刊失去话语权的话,就失去了聚合资源的重要条件。他通过排行榜牢牢掌握了话语权。第二,跨媒体这种产业链。王国庆司长讲它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刊物,这也验证了《新财富》的运作。它的一个跨行业、跨媒体产业。甚至包括高尔夫球赛、排行榜、数据库,已经远远跨出期刊概念。跨媒体产业链运作是非常注意的一个方面。深圳期刊其实面临着很多行业资源,这几年行业期刊增长趋势,我们的时尚产业、服装业、珠宝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没有代表性的期刊。刚才郑所长讲金融业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还有三大支柱产业,在三大支柱产业都没有相应期刊显示我们的话语权,这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非常感谢深圳新闻出版局、深圳市出版业协会让我代表我们团队谈一下我们办刊的经验。作为《新财富》来讲,2001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在财经媒体方面研究和努力,首先新财富模式是案例研究加上专业排名。案例研究,以财经专业和不专业特点来做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主要是财务分析加上我们调查研究研究手段,全面剖析资本市场各类典型案例,这里面这些案例包括上市公司治理运作、企业商业模模式。我们通过茂业系、阳光隧道、地产阴谋。我们还做了一个商业模式探索,本身《新财富》这几年也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在研究别人的商业模式。这几个例子,资本市场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了这些在案例研究分析上最终结论,时间证明了这些结论是正确的。而且案例研究过程中,《新财富》始终保持中立立常由于《新财富》杂志本身跟资本市场比较接近,再一个方面就是用品牌来带动我们真正的商业模式。第二个方面是专业排名覆盖了资本市场主流群体。《新财富》做了很多专业排名,有《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排名、最佳董秘排名以及富人榜排名。在这些排名过程中,我们主要是涵盖了券商分析师与投行专业人士。我们每年最佳分析排名是在前一天晚上做我们排名颁奖典礼,第二天是连续两天作为我们32个专业行业第一名的高峰论坛,我们今年刚刚在香格里拉做了一场颁奖典礼和两天论坛,论坛本身是把全国顶尖分析师请过来。我们是把所有券商研究所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我们评出来的32个行业第一名就一定是在目前资本市场最优秀的32个行业顶尖高手,我们用两天时间让他们充分展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这几年我们做的新财富高峰论坛应该说直接影响提升了我们资本市场这些分析师在资本上的话语权,也提升了新财富品牌。500富豪榜排名也覆盖中国内地、美国、香港。

  《新财富》从创刊到现在我们广告主要以奢侈品、汽车品牌商为主。在这些方面,通过我们内容和研究稳定住一大批很稳固的国际上的大的品牌商。我们借助我们研究力量也做了中小板排名,最具增长潜力的商业模式排名,这个主要是配合刚刚推出的创业板。应该说在案例研究、专业排名形成有别于传统的广告模式、发行模式。

  通过影响资本市场运作者、上市公司高管,很大程度掌握了资本市场话语权,从而成为资本市场高端媒体。现在国内券商研究所整个研究力量也是新财富主要的作者队伍。新财富品牌价值形成一个跨媒体产业链。作为《新财富》品牌,有《新财富》所具有上市公司权威数据库,本身具有电视媒体资源,目前我们做的频道财富天下频道是我们公司做的。目前深圳电视台第二台交易日都是由我们公司做。还有我们旗下拥有一个网站,我们以《新财富》为核心平台,但是横跨平面、网络、电视多媒体平台,形成有机互联的媒体产业链条。这些分析师论坛使我们延伸了我们一个电视节目,叫新财富报告。这个节目在凤凰卫视播出,是凤凰卫视09年收视率最高的一档节目。也是有了新财富论后,我们跟全国80多家电视台合作,每周推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报告会。主要通过最佳分析师对当前市场基本评估,另一方面我们也推出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指数,这些指数已经成为基金、私募、公募基金跟踪的一支指数。我们每年有6场比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前一天,我们跟博鳌亚洲论坛举办高尔夫比赛,形成品牌影响力。

  从2007年3月到现在我们做《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论坛,一共举行38场,跟主要机构合作。引进了大量品牌客户、金融机构合作。新财富品牌带动整个媒体产业链,覆盖整个资本圈各方面。另一方面,新财富具有庞大的资本专家数据库。财经平台取得了效益最大化。而且我们也通过这个数据库成功实现了为我们客户进行了集团销售,未来会对这个数据库更深度加工,实现新的盈利。对于未来,新财富财经媒体平台我们一直认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一定伴随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我们实际上注册在广州,这个团队经营产业在深圳,所以我们对深圳这片热土是始终密切相联,我们也知道深圳2008年人均GDP已经接近3万美元,全国有两大交易所,深交所就在深圳,而且深交所给住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新财富也努力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在纽约有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但是同时也有华尔街日报,在伦敦有伦敦交易所,有金融时报。我们也期待在深圳通过我们努力,能够建立一个跟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相匹配的财经媒体。在国外无论是道琼斯还是彭博,他们都通过横向纵向整合。我们有一个数据,彭博去年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努力,能够为今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能够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能够体现我们自己的优势资源。

  《新财富》盈利模式做了很好的介绍。第一,通过做排行榜来牢牢掌握资本圈和高端人士话语权,一个期刊失去话语权的话,就失去了聚合资源的重要条件。他通过排行榜牢牢掌握了话语权。第二,跨媒体这种产业链。王国庆司长讲它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刊物,这也验证了《新财富》的运作。它的一个跨行业、跨媒体产业。甚至包括高尔夫球赛、排行榜、数据库,已经远远跨出期刊概念。跨媒体产业链运作是非常注意的一个方面。深圳期刊其实面临着很多行业资源,这几年行业期刊增长趋势,我们的时尚产业、服装业、珠宝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没有代表性的期刊。刚才郑所长讲金融业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还有三大支柱产业,在三大支柱产业都没有相应期刊显示我们的话语权,这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他把我们所有的都谈完了,包括对自己的畅想,对政府的诉求。讲话非常富有想象力,我觉得他不是讲过去,也不是讲现在,是讲未来。他创造了一种汽车消费的价值这样的概念。第二,服务的概念。他刚才说到这些狂想,需要政策的支持。我想这个我们会认真研究,既然面向未来,可能需要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是我们未来做大、做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矗

  这是我们自己实践和思考得出这样想法,在这里冒昧地跟大家分享。首先介绍一下《汽车导报》商业模式。我们这是一个三位一体出品形式,这种形式在深圳一些成功期刊,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主流期刊都是这么类似操作,我们大概表述是在杂志基础上打造核心品牌,这里我们想杂志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在中国1200万汽车销售额,是汽车消费大国,这个已经成为一个定论,但是汽车消费并不是有车就可以了,与汽车消费相关的一系列价值观建立才是一个成熟的、一个优秀的汽车社会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作为媒体在这个中间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

  我们也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下,打造我们自己的团队,打造我们的思想,以及聚集我们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杂志出版,也有我们自己的网站,以及我们延伸的活动。汽车导报是94年创刊,又做了细分市场,做了面对汽车爱好者的改装与四驱,面对汽车赛车爱好者的赛车杂志。围绕杂志本身我们还会推出评选活动,比如年度车评选,轮胎评选,赛车金榜奖评眩在这样一个事业部基础上,我们还会建立自己的品牌事业部。我们有自己的出版系列,比如我们承接了企业杂志。还每年为各种各样汽车企业或者汽车相关企业提供各种各样。以及我们自己在杂志主题策划概念下会做一些出版。这是一个基本框架,这个框架罗列出来给人感觉很庞大,跟我们《汽车导报》一般给人的印象不太吻合。但是其实《汽车导报》朝着一个梦想去做。中国期刊运营模式从早年发行盈利到广告盈利、品牌盈利、多媒体盈利模式,这种我就不再介绍。因为在座各位都是专家。

  下面我着重讲一下关于未来商业模式的探讨。基于刚才对《汽车导报》简单介绍,我们希望我们未来,因为现在面临一个困境,互联网竞争以及汽车消费者他们接受资讯或者接受服务这样一个复杂多元化竞争。我们为自己未来有什么样的考量,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初步的规划,第一步,先把《汽车导报》品牌自己提升,把自己规模做大。成为中国优秀的汽车传媒企业。这是我们目前第一步扎扎实实要去做的。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盈利预期会有一个全新的规划,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把传媒事业转型为汽车服务商。这个就是刚才孙老师讲的概念的一个延伸,你到底内容为王还是服务为王,汽车传媒也是提供价值,服务是价值最终端的环节,我们通过跟各方面合作方初步探讨,我们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把未来终端建立在车的基础上。过去传统传媒,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但是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财富平台。然后电视、电脑。还有一个巨大空间,车载这方面端口现在还是一个初级阶段。虽然有电脑、有一些视频,也有GPS以及其他功能,但是相对于成熟的汽车消费国家,车载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GPS或者延伸一些相关服务的概念。这个端口如果打开的话,可能是未来汽车传媒或者未来主流传媒一个重要的平台。而在这两个平台基础上我们如果能够营建一个类似俱乐部的组织,我们可以把自己传媒走入第三步,立足汽车消费者社区功能。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社区,不再是做一个简单的传媒,中间断层用更高新技术的载体能够去弥补它、完善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提供全方位服务,这里面想象空间非常大。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关于俱乐部的想法。车载终端就是关于交通信息、人工导航、生活资讯、汽车保险等等的服务载体。同时俱乐部第二个系列还是基于现有平面的《汽车导报》,包括我们已经探索的展览、评癣论坛演讲、系列出版物的概念。第三,线下的一个,希望有一个场地,有一个基本的试车功能,我们叫做乐园。这里可以提供培训,提供相关娱乐活动,赛事,试乘试驾活动。比如你一年支付1000元,你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车载终端,得到免费的《汽车导报》杂志,得到乐园相关服务。以及在这样平台上为你提供各种各样资讯和服务。车主开着车,有了一个想法,他为你提供人工接收一对一终端服务,比如我开着车,我中午要到哪里订餐或者我现在迷路了,呼叫中心就会给你提供服务支持。而我们这个构想在国外有这方面技术延续。美国Onstar而约有560万用户,日本全部丰田上都安装了G-book。中国09年刚刚开始重视,因为我参加过类似论坛,也听到一些专家对这方面的思考,汽车行业我们做传媒做了十几年,有一个切身感受,做汽车传媒不用花心思去想一些别出心裁的东西,汽车是舶来品,在西方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相关的想法、技术、产品,别人已经成熟运作的东西,我们拿来在本土上延伸和改造就基本上没有大问题。这个为我们下一步操作做的一个规避风险的思考。我们把它定位新的终端传媒形态。我们也有自己对盈利模式的思考,传统杂志社仍然以广告为主。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东西谁会要?我们也有一个基本判断和思考。汽车消费者在中国是一个第一代概念,不像在西方成熟国家,他们都是爷爷有一辆车、爸爸有一辆、自己也有一辆。而我们这一代或者稍微年长几岁的,他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他们家第一辆车。他们也是刚刚接触汽车方面信息,相关资讯严重不对等。在这方面我们探讨和一些现有的集团客户,比如某保险公司车险客户集群,如果能够和这样的企业嫁接资源,我们就可以直接把概念跟他们对接。这样我们盈利预期风险就会比较校我们提出整合资源,和电信相关运营商分帐这样的操作模式。其实在这个概念里面,想象空间都是很大,有些是涉及商业思想还不成熟,还不便讲的特别细。

  以上这个概念我说的比较粗略。因为涉及到理念也好,操作也好,我们都是需要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去支持我们的想法,已知的信息是有一些媒体和机构朝这个方向做。《汽车导报》在中国有15年汽车传媒经验,我们有这样一个意愿,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相关合作方的支持。

  最后我说一点,呼吁把深圳专业期刊作为改革试点的思考。基于上面的说法,传媒转型,转变成一个新的传媒形态的构想。这个构想不仅仅是《汽车导报》可以这样去实现,深圳其他的专业类的媒体都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去探讨。在这个概念下我们做的尝试也许是为深圳提供一些借鉴。所以我们在这个概念上,我们提出一个建议,以专业期刊为突破口,整合深圳优势资源,打造中国最好的期刊集群概念。这个重点是说给我们尹局听的。起步以《汽车导报》等条件成熟的期刊作为试点,探索可行道路。所谓专业思路,其实是一个分众的概念。未来的期刊在互联网或者多媒体竞争业态里面你到底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有人说三五年后报纸要消亡,五六年后期刊要消亡,十年以后书都不存在了。我也问过我们期刊业一些资深专家,他说一定会在。更多我们要思考的怎么样与时俱进,比如未来期刊可能不再是现在这样的样子,但是你作为一个手感和深度阅读的载体,期刊一定有它自己的价值。以我们自己的实践来讲,《汽车导报》在这几年发展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尝汽车产业发展,简单概括,我们背后有一个产业,这样概念理念,我们目标读者非常明确,就是爱好汽车、拥有汽车,使用汽车的消费人群,然后我们背后的产业就是汽车厂商、轮胎供应商、机油供应商以及相关行业,在这样的一个产业链基础上,我们的目标是叫意见领袖或者说为意见领袖搭建平台,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俱乐部,建立各种评选以及比赛,这才是一个目前我们专业期刊社来讲可能都已经是不同程度在实践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它在深圳比如还有我们的现代装饰、模具制造、经理人,都已经做得非常成熟,而且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也都各自在自己领域里扮演这样的意见领袖角色。第二个关键词,深圳的独特优势资源,大家都觉得深圳期刊快穷途末路,2008年产值才1.2亿。但是我依然认为深圳有自己的办刊资源。首先传媒业也是资本聚集的产业,传媒离不开互联网,专业期刊和消费期刊息息相关,这个里头我们就把它用一个一个小小的图表可以去解释给大家听,深圳拥有最优秀的投瑞子机构和投资人,深圳还拥有中国最优秀的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深圳很多商业模式在全国领风气之先。深圳还有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事业,比如腾讯。深圳还有中国最有实力的消费市场,深圳的人均消费水平在全国都是领先。深圳还有全国最优秀设计行业、印刷行业。深圳又有全中国最强的彩印产业。然后深圳还有中国最优秀的生活时尚产业。深圳还有中国最好的金融业,中国最好的鞋帽香包饮食等等产业,这些产业在未来,比如2010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中,要把拉动内需作为主要重点,深圳能够扩大内需方面转型,这里最重要一点是需要打造自己品牌。而巴黎时装、巴黎香水之所以这么有优势,卖出这么高价值,是跟巴黎杂志有密切相关。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做好深圳期刊地位和价值的话,会更有意义。还有深圳毗邻港澳,虽然现在香港期刊业可能还是日子比较难过,但是香港有优秀资深传媒人,他们实操经验和能力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可能他们在和国际对接,和时尚这种生活理念上,这些东西他可以先天的让你少走很多步。

  然后这个关键词就是作为试点,因为我们所做的是开创型事业,也会闯一些禁区,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风险。我们《汽车导报》愿意把自己拎出来作为一个试点的概念,是基于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和已有的业绩。不是说很出类拔萃,但是我们初具雏形,也许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完善。这是在中国同行业里面有口皆碑。因为我们是有一群非常热爱汽车精英青年才俊在一起。我们还有我们背后强大的报业集团支持。

  最后一个关键词,最好的。中国现在做得最好的期刊是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力争在在两年内打造三至五家资产和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传媒集团。法国拉加代尔目前在世界34个国家有259个杂志。包括英国黑马集团在100多个国家有40多个出品。他们旗下全部都是专业期刊。我们想通过《汽车导报》探索开拓一条从平面转向立体,从阅读转向深度服务的运营模式。大胆一点预测的话,新的《汽车导报》产业链一旦形成,应该可以打造上亿元人民币这样的需求的价值链。《汽车导报》加上车载终端可以挖掘的空间想象力是非常巨大。我们希望能够在不太景气的深圳期刊中做出中国期刊改革试点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此我们对自己未来发展路径有一个大胆的构思,也就是几个方案,第一,分阶段招募战略合作伙伴。方案二,把汽车传媒直接转型为汽车服务商。

  关于深圳期刊业可不可以率先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们可不可能做一个传媒投资基金,是不是可以为传媒业发展建立一个策略研究机构以及做一个基于立足期刊优势资源的内容供应商角色的新媒体。政府希望为这个产业复兴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这一点我不再延续说的。

  有关这样去做,这样大胆的狂想提出来后我们也有一些展望,我们希望为深圳期刊业振兴带来示范效应,希望为深圳优势资源带来兴奋点,也希望能够延伸出传媒相关产业,甚至可能成为全国期刊业人才聚集地。也能够完善深圳产业结构,成为珠三角转型平台提升的加速器。

  综上所述,希望做到深圳曾经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领跑者,有没有可能在现在这样一个环境和条件下,再一次领跑中国的传媒业,做出中国最好的几项事业,谢谢大家!

  发言比较独特,新媒体可能太超前了,大家还来不及理解。朱总比较重要的是讲品牌建设,这还是核心关键,跟服务有一致,感觉有所区别,可能更着眼于互联网,这个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另外讲到新媒体在运营方面,除了建立运营库之外,讲到对话题的组织和传播。这个可能是值得未来更关注的问题,使得内容不是一个散乱的内容,也内容的聚合的话题,可能这种服务会有指向性。

  新媒体,从开始有这个概念到现在最多也就是5年时间。从资历角度而言,我们跟在座不能比较。今天代表腾讯在新媒体这个话题上做一些探讨和互动。没有听说过腾讯这家公司的,在座的可以举一下手。看来我们这里面还是做了一些事情,年前我们在北京类似一个论坛,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举了手。

  对我今天这个题目不太感兴趣的能举一下手吗?不要看在领导的面上或者徐总或者我的面上,因为新媒体总是这么残酷,一开始就是直面竞争。如果不能在5秒钟时间抓住用户,可能在座的该出去打电话的就打电话。一个成年人精力集中时间很难超过半个小时。但是在座从9点到现在已经超过两个半小时,如果我的发言没有让大家觉得有收获的地方。你会发现所有受众已经离开了这个小剧常

  20分钟之内我很难用过去多少年的事情讲出来。各位看看你们手里议程,一个是讲过去发展历程。第二,平台优势。第三,转变手段,这是讲方法论。台下观众选择一个最希望听到的子话题来展开讲,其他就一笔带过。希望听观点的举一下手,大概30%。新媒体就是这样,受众一定要踊跃表达自己需求,否则就可能被别的受众湮没了。

  作为新媒体一个传播者,跟受众不应该有距离,不应该站在聚光灯下,作为传统媒体而言,他通过媒体的传播覆盖,把内容传递给用户,但是作为新媒体,他实际上承载的信息流、服务流、现金流。他不仅仅在传递内容,他在传递服务、传递价值,传递很多商业模。刚才孙老师讲了一点,他认为新媒体服务为王。这里我稍微做一点补充,因为他方向上100%是正确的,但是水只烧到了90度。刚才孙老师也讲了淘宝,其实这个服务即使在一年前还是很容易被复制,但是一年后的现在,淘宝已经建立了从资本也好、从竞争市场也好,一个很难超越的优势。即使腾讯以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第一,世界第四的,资本、人才、时间去轰炸,没有可能5到8年时间超过淘宝。当你的服务跟别人一样的时候,什么叫服务为王?

  我们来看平台。我们在平台上不止是服务,有产品服务、有内容,有新技术,有商业模式。简单来讲,如果我们坐的是一个音乐性的平台,可能最上面最基础的他要满足国内几乎所有互联网用户对音乐的诉求。包括歌词、作者、包括什么时候发行等等所有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有产品、有服务。用户从哪一个角度揭露互联网,我们都能保证他一点就可以点到。整个过程毫无网速慢、图片不清晰、信息错误、MV播放过程不够流畅等等。这一系列相关产品必须有99.99%可用度。当机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如果你要确保质量、竞争优势,你必须做到这一点。

  接下来讲新技术,为什么像腾讯、淘宝、阿里巴巴、百度的公司取得成功。他不断叠加新技术。仅以我们音乐,为了支持最高同时在线万听音乐,我们大量采用P2P技术降低带宽消耗,保证服务质量。这是一举两得的技术。可以支持比原来规模大十倍或者以上数量级用户,这是有一个积累。

  最后一点就是商业模式,我们做一个音乐服务,大家点开就可以听,我们做这些东西所谓的基础服务是免费的,所有企业都不是慈善家,都不是雷锋,都要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其实我们要在上面叠加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比如像蒙牛、可口可乐这一系列希望在年轻人里面宣扬他们品牌形象的广告主,我们去策划他们跟用户互动,通过音乐这个载体把他们笼络起来。其次是电子商务,我们跟全世界十几家最重要的演出商、票务商对接,我们目标是足不出乎订到演唱会票,并且具体到某一个位置,第二天有人把票送到你手里。个人增值服务这些太细化的就不讲了,腾讯目前80%以上收入来自个人增值服务。

  这是一个平台的构成,深色部分是对内我们做的工作,比如内容采编、管理。上面包括门户网站、播放器、商业服务,构成了我们平台外在对用户来讲,他看到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新媒体而言,任何一个新媒体想要做大,都是一个海量,用户要求你必须有全部的信息,否则他会觉得你的服务不好、不权威、不全面,我期待着有差距,我不值得把这些东西推荐给别人,如果这样,你关门大吉也就不远了。除了主流内容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个更庞大一点的,比如歌曲来说,不仅仅要有周杰仑、蔡依林,我们还要把50年前周旋的作品找出来。所有有声内容都必须要在这里可以找到,有一些是我们自己找来,有一些还要依赖我们用户,管理起来除了Web1.0方式,我们还有半开放式,我们有一个意见领袖,比如我们要求方文山、小刚这些创作人做话题组织、传播能力。虽然版权保护角度来说,这里并不是一个非常有益,但是如果新媒体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户真的就走了。

  希望可以有三分钟聆听大家意见。毕竟我们是一个新媒体,其实受众、听众的意见和参与是最最重要的。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没有用户参与、没有用户表达声音,可以相互组织、相互传播的平台,它不是一个新媒体平台,是要被淘汰的。

  特别适合我们深圳期刊界关注的是他讲的专业期刊。这也是深圳新闻出版局、深圳市出版业协会非常关注的。专业期刊它的优势劣势在哪里?怎么发展,相信今天这个报告非常启发大家。包括像意见领袖对专业期刊的作用等等,这方面非常重要。希望我们做专业期刊同仁关注他的意见。

  德国EBNERVERLAG这家公司是一家私人家族企业,有41份到47份,有几本还在过渡期。这也是一部分现行期刊。在本人进入出版集团第一天我就问出版集团经理人,为什么把那么多期刊组合在一起,而且期刊来自不同行业,都是很小很小的题目,为什么把这些期刊组合在一起,这些期刊组合在一起有什么优势,他形成期刊想法的时候是1980年代,那段时间碰到有期刊,但是不一定盈利,而且大多数期刊处于亏本状态。在那个时候他想建立自己出版集团的时候,他就定了一个原则,我不向银行借款,我坚持自己的家族企业。第二,少融资,只向家庭伙伴融资,不向银行融资。第三,在兼并之前一定要清算,把所有债务清算齐,看他盈利模式盈利还是亏本,只要亏本,再好的项目也不要。

  这是全球中文版手表杂志。47种期刊还是有一部分主题,就是有一部分行业。这个是比较大的一个行业,钟表和珠宝行业。这些杂志包括全球钟表行业。第二个比较集中的行业是专业的音乐行业,他主要是专业的音乐供应商,包括舞台灯光、舞台音响。还有一个消防类杂志。德国很多消防队员,是业余的。还包括出版、平面设计杂志。这个主题是服装的剪裁和服装的设计。这个是光学和眼镜。这是IT和互联网、电信方面的杂志。还包括制片、电视、音响的一些杂志。包括现代建筑业供应商的杂志。这些都是这一方面的杂志。这是一个类似年鉴类的杂志。这个是一些展会的杂志。专门为展会服务的一些杂志。主要的就是这么样的一些东西。

  我刚刚进入这个集团的时候就碰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这个集团经营人告诉我有一份杂志一直是集团盈利最高峰,相对盈利和投入来说,他有最高产出,一个人经营的一个叫奶酪牛奶杂志。他看到专门写奶酪的一个作家,然后他就跟他合作,它的发行、广告销售都非常清晰。他一共8000本,4000本发行出去,4000本被广告商回收回去赠送客户,一年销售20万欧左右。成本非常低,这个杂志就一个人运营,从1989年创刊到2002年,因为这位老先生去世,一直是整个集团盈利比例最高的杂志。这也是专业杂志很重要的特点。

  我们目前平面出版物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大投入、大产出,但是少利润的时代。1990年代那一段前,只要有刊号就可以赚钱。但是到1990年后到2000年就开始产生变化。过了2000年,刊号就只能说是一个资源,现在对平面出版物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少利润的时代。还有集团化、国际化趋势,大集团当中也有不盈利的项目,这几年当中,我印象当很多大集团杂志,当初花很大经历投入的杂志都亏损。还有多元化、立体化,光靠杂志不行,杂志周边要做公关活动、要做市场活动,所以现在的杂志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范围。

  专业期刊在德国概念中主要是行业期刊、学术期刊、特别兴趣期刊。行业期刊以信息、服务为主,针对业内人士的刊物。学术期刊大家都比较清楚,中国是学术期刊很大的大国,占的比例非常高。其他的特别兴趣期刊,在西方市场非常活跃,但是国内开发不够。像高端的,飞机、手表这些。中端,装璜、旅游等等。低端像有花草鸟、缝纫等。

  专业期刊的优势:明确的市尝有限的投入、准确的项目预算、便捷的成本控制。现在期刊碰到发行、物流、大规模发行量造成的成本,这些问题已经慢慢化解。比如有一些专业类杂志在国内发行的话,一般就是比较重点的北京、上海、广州,欧美。这一点明确。大杂志,你之前必须对品牌启动预热,包括读者、供应商,还要花很多投资理清生产、发行渠道,专业杂志这一点很简单。我告诉大家一个准确数目,手表杂志全球中文版我们在香港创刊的时候,之前启动资金只用了5万多元,每年运行资金30万欧元,什么都包括了。第一年就有产出,第一年产出就接引了30万欧元运营成本。还有一个准确的预测,这个项目跟大的出版物完全不一样。大的出版物发行总量不好控制,又有仓储、运输等很多问题,对专业杂志来说,这些问题相应都好控制。至少我知道每一个点上我要花多少钱,我们可以做到预算和最终产生结果偏差5%,我预算1万元,最多就是10500元。

  专业期刊不足之处,极度依赖期刊的领袖人物。专业期刊生存最重要要素就是你必须是意见领袖,要做到意见领袖非常困难,必须要有一个人能够在这个专业中有话语权,同时内容非常非常重要。内容要完全超过服务,内容是第一位。还是奶酪和牛奶那个杂志的例子,那个老人去世后,那个杂志就没有了。因为失去了意见领袖。还有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珠宝杂志。我们04年找到一个和所有生产商关系都非常好的,他长期做珠宝专栏作者,我们在05年推出了珠宝杂志,06年推两本,非常顺利,很盈利。但是08年由于经济市场变动,我们就把这个计划稍微缓了一下,在缓的那一段时间,这位作者就跟德国另外一家出版公司签订了合同,他到了另一个出版公司后,我们基本上没有犹豫,大概一个月内就把这个品牌也一起卖给另外一个公司,因为没有他,这个品牌也就没有意义。这就是一个极度依赖期刊领袖人物的例子。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有限的利润空间。这导致总产出非常有限,因为我们在行业当中有这个位置后,可以帮客户出附属产品,但是你必须在这个行业当中做到意见领袖这个位置。

  专业期刊集团,有很多出版之外的部门可以整合起来,可以减低很多开销。很重要的就是专业期刊集团要建立品牌效应。另外对我们国内来说,专业集团和国际专业出版集团对口合作,这是今后对专业出版有兴趣的出版商或者出版集团可以考虑的,因为这个相对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刚才徐总已经总结到有很多优势,我自己个人觉得像深圳有很多领域是适合做专业期刊,比如出版印刷、玩具加工、服装、珠宝,这些领域都是很适合做专业杂志。这个工业已经成为全球这个行业风向标的话,你依托这个工业出的专业杂志就会成为行业杂志当中的代表。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有机会确实可以在深圳做专业杂志。谢谢!

  简单介绍了HAYMARMET集团发展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集团,最后部分讲到电子商务,这个可能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怎么进行一些内容,它的商业模式等等,都做了很好介绍。特别给我们传统期刊走数字出版的路子会有很好的启发。原来我们大会没有设置提问环节。

  我为HAYMARMET集团工作,他是一家英国媒体经营集团。刚才前面各位嘉宾的演讲都非常有趣,像《新财富》老总演讲以及《汽车导报》老总演讲当中都提到专业期刊的运营模式,这与我们我们英国专业期刊运营模式大致相同。在英国我们集团主要是从事出版发行专业性期刊。我们集团已经成立了50多年,目前2000的员工,每年总体利润在4亿英镑以上,在全世界7个国家有26个分支机构,出版发行130多种杂志,140多家网站,我们每年组织100多场各种各样的活动。

  我们的专业期刊跨多个领域。下面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英国杂志期刊的市场主要情况,世界上第一本杂志是在伦敦1731年发行。2009年英国目前有总共超过4000本不同的专业性期刊杂志。英国非常小,但是在英国有众多专业性分类很详细的,并且是非常喜欢阅读杂志的读者人群。我们的期刊运营模式三个不同主题。比如说第一类,消费者杂志,40%收入来自广告,50%收入来自发行,对商业和财经类杂志有40%来自于广告,20%来自发行,40%是来自于活动。这跟《新财富》运营模式差不多。专业类行业期刊是有80%来自发行,10%来自广告,10%来自活动。我们的杂志起价是从1957年开始,创始者是我们杂志创办人,也是经营所有者。

  我们认为对我们杂志,对我们整个行业来说有7个选择是相当重要的价值。在我们各类不同行业期刊内,我们本身在这方面是专家。我们编辑有非常高的专业技巧。我们团队有非常高的热情。我们的业务也是跨媒体经营的,包括互联网,包括车载、平面、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类型。同时我们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并且我们不断创新进龋因为我们是独立经营的,所以我们业务也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广告行业我们有无价之本。他们有平面的,也有网站的,同时组织各种各样纪念活动。这其实只是我们众多业务和整个产品线当中极少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在医药保健类杂志的代表。比如还有印刷、包装行业。管理财经和IT行业专业杂志。环境和能源行业的。这个其实已经是从目前世界全球范围内很显著的话题。还有园艺业的专业期刊,会展及旅游,公众服务类,比如发展和规划。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我们消费品类杂志,第一类就是汽车类、摩托类,摩托竞技运动,橄榄球类,技术类,古典音乐类,户外休闲和旅行类。其他的还有我们发展了一些针对客户所需要的内容服务,同时也是针对大众消费市场的。比如说针对像曼联足球队等等大型组织机构,我们会针对他们读者、用户群做专业细分。我们还针对客户需求非常创意的设计他们的广告页面,同时我们还每年在全世界举办各种各样会展和纪念活动。比如说会议,还有论坛以及各种颁奖典礼等等。还有消费类产品的展览。实际上我们和英国BBC电视台还有合作,每年跟他们一起针对BBC每年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一些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分成两大类的消费者以及行业展览,有些由我们杂志本身名字命名,有些不是。我们想把我们在行业内专业经验和其他同行进行分享,所以我们也做授权业。实际上我们在英国还也自己的杂志发行公司,而这个杂志发行公司也是跟我们行业内竞争对手合作。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稍微详细讲一下我们的商务电子类。我们旗下还有大型的图片秀、图片积累资料库以及一些图片工作室等等。我们还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根据读者服务反馈的信息,我们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把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反馈给用户。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说目前我们旗下所有的杂志业务都拿到了全球绿色环保证书,从发行的纸张到印刷技术这些都得到了全球绿色环保组织认可。接下来我简单给大家讲以下电子商务。作为一个英国的传媒公司,我们目前旗下已经有一个很强大的电子商务产品线%全集团利润是来自电子商务。在现有的杂志平台基础上,我们已经发展了110家网站业务。我们有一个品牌,同时会发展在这个品牌旗下的多媒体业务。我来简单讲一讲商务业务发展的重点。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商务电子网站,Rramrepubic,这个在亚洲有十个不同的版本,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另外还有一个成熟商务网站根据我们分众类杂志来发展。在香港有一个英文网站,。对于汽车爱好者我们也有一个网站,他主要在英国上线。在英国属于交通、汽车类网站的其次。实际上我们根据这个网站一些精彩内容,再把这些内容转化到平面媒体,我们实现商务电子和平面媒体有效统一。另外我们在英国还有一个WHATCAR专业汽车类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查到所有销售汽车的信息。内容上我们不仅仅有专业的文字类记者去报道,同时还有非常专业的图文、视频录像,比如介绍这些车的信息,这些车视频的资料等等。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有关介绍经济运动信息的网站。我们还有一些订阅式网站,我们把每个网页做成电子化,是很受用户欢迎。另外我们还和一些主要的社会媒体网站有很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比如说youtube网站,我们每周也制作上线视频。还有Twither网站。以上就是我的简单介绍,非常感谢各位!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