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商业文明中认识儒家精神

   2020-08-25 36

  最近几年以来“尊孔”蔚然成风,习总书记带头倡导,中国首富的马云附和,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学院,把孔夫子和打造中国特色的企业精神联系起来,作为指导思想,追求儒商的理想成为时尚。

  儒教被视为有现代化积极意义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崛起后,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跃升为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新宠,西方学者们罗列诸多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儒家文化,尤其注重教育的传统,这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是生产力。在此之前,儒家不但在中国的政治运动中被视为腐朽封建,阻碍进步,外国学界主流也是批评儒家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社会上礼教的缚束,抹杀创新。所以十九世纪中叶面对列强入侵,朝野完全没有应变还击的准备,结论是,儒学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但在东亚经济体富裕之后,几乎以前被视为阻碍进步的儒家社会文化特征,都以积极新面貌出现:以往认为家族为单位的经济无法做大做强,但是查看一些东亚跨国资本企业,起源就是靠家族成员集资和坚韧的关系网。以前宗族等级森严,缺乏平等的权威主义,从另一角度来看,变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各就各位的责任感。

  哈佛大学社会政治学家傅高义(Ezra Vogel)挑拣出来儒学适应现代社会的制度根源,总结有:按照能力提拔的官僚体制,文官考试制度,群体意识和自我提升的动力。他统称之为“工业化的新儒学”。其他学者也找出儒家节俭耐劳的美德,还有忠孝仁义之类的伦理,加以颂扬,推崇为“儒教资本主义”的精神内涵。笔者在台湾上高中时死背硬记《论语》、《孟子》,未能消化,不由得感叹,儒家学说实在博大精妙,要啥有啥。

  但是在有些问题上,学者们并没有得到共识。例如,中国明清传统的成功商人,要有官府的后台,参与国家垄断或半垄断的行业。典型的徽商是“贾为利禄,儒为名高”,利与名兼顾。而一旦致富,很少加大在企业资本的投入,而是广置田产,捐个官位,最大的希望是子孙能在科举上出人头地,进入官僚体系,摆脱在士农工商殿后的社会地位,这种文化因素局限了企业的发展。

  还有儒教核心对“利”的观念是偏向否定的,累积财富的欲望要加以限制,崇尚简朴为美德。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儒家传统,成了中国人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使中国人难以接受“不均”是致富必然带来的后果。“为富”经常与“不仁”连在一起,朝廷对于富甲一方的商人怀有惧心,明清商人修建庭院、妻妾成群的炫富一直是儒门谴责的对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增长模式要靠消费,这对于生长在儒教价值观的人群是一种思想的转变。

  其实,中国的商业文化建立在民间宗教的道教成分比儒家传统更有份量,所以商贾供奉讲义气的关公,或是财神爷赵公明,公平交易,共同富裕,见利思义,都是江湖上规矩,要转换成现代企业家的精神,是一步之遥,非要扯上儒家有些牵强。

  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后,把新的重点放在如何在全球化中,另外树立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经济学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是更兼顾到文化的内涵,因为经济学不能罔顾人是经济主体,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圈里有不同的感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东亚儒家文化从来没有认为市场是万能的,或是市场运作可以脱离国家。在市场竞争,西方崇尚契约文明,儒家讲诚信、社会责任感之类,东方西方差别不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对仁的定义很模糊,“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实行仁德完全在自己,不能依靠别人,这是人的自我意识。仁的思想落到实处就是礼,礼是人与人沟通的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和气则能生财。笔者认为“礼”是儒学在全球化商业文明中,落实到行为层面的表现。

  “克己复礼”曾经被歪曲成为污蔑政敌的口号。在全球化的商业文明的语境中,多种文化碰撞,像在单一文化中那么单纯,要遵循共通的行为准则,“克己”就是莫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即使用意不错,有的时候会碰到尴尬的场面。

  儒教极为崇尚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有一次,北欧国家一位高官访华,这位女部长学识教养风度不凡,我方接待的是一位大妈型的副部长,热情洋溢,见面寒暄之后就说:“我比你年纪大,我就是姐姐,你是妹妹,咱们拜个干姐妹,就是一家人了。”然后一招手,助理就推出一台小车,上面摆满了见面礼。北欧高官没有应付过这种场面,手足失措。在场的国内记者也觉得这种表达中国式的好客的方式有欠妥当。

  在中国官本位的文化熏陶下的企业家,面向全球发展时,习惯性高估官员的作用,或是低估民意反应,不幸导致项目功败垂成。从儒家的人治到以法制为纲的现代商业文明过渡,“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要调整观念和思维,要是不经过辩证地把儒教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反而会造成盲点。

  孔子说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笃敬就是礼的精髓,礼做为外部行为,是一种尊重对方文化的表现。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家致力“为富且仁”,“为富好礼”的修养,成为现代儒商,善莫大焉。

  周乃蓤,世界经理人总编,中山大学传媒设计学院访问教授。周女士曾在美国大学教授东亚史,并在香港大学讲授财经新闻;曾任路透社资深记者,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财经项目创始人及主任,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专栏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作者周乃蓤,世界经理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CEC_GLOBALSOURCES)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本文版权属于世界经理人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企业、网站、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镜像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文。经授权使用文章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世界经理人(”、图文作者信息及本文链接,同时不得将授权文章提供给任何第三方,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 世界经理人:自1999年创立以来,世界经理人网站(致力于引导职业经理人实现卓越管理,以专业的形象为经理人用户全方位提供最佳管理资讯服务和互动平台。

  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实践的路径特点和问题是什么?大量海外并购成功案例给民营企业全球化竞争带来什么启示?

  这一年,中国十大管理实践在帮助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与机遇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这十大管理实践扮演怎样的角色?且看评审专家们的精彩评析。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