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金钥匙

   2018-10-30 45

  2016年(第四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新闻大厦召开。会上,中国商业文化研究领域学术界、企业界的学者、专家深入探讨了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专家在研讨中认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种种因素已成为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中国在传播自身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对当地不同社会、不同价值观进行研究。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从而促进各领域合作共赢。

  在现代商业化里面,存在大量诈骗、网络诈捐,广播电台里冒牌的问题太严重。有一位古人说,他到大街上看到的,人人都是商人、人人都是善人。我认为,现在商人都是网上采购,手机一按快递就到了,真的是人人是商人、人人是文人。所以文化很重要,有了文化,人人是善人,都会做好事。

  在这方面,包括走出去的,“一带一路”的企业家们。他们也会到海外去做善人,这样一来中国就大有希望了,“一带一路”就能够真正蓬勃地发展。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而且是个文化概念。“一带一路”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欧美、日本的重点媒体进行调查,大多数都认可“一带一路”彰显了中国的崛起,显示了中国对发展的力量,但是软实力的导向力、吸引力仍然是中国的软肋。

  习同志有比较明确的观点,他说文化的力量、软实力,或者称之为综合竞争力的文化,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器,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商业文化的作用体现在“一带一路”的4个层面。第一,国家层面。从中央来说,要能够明确商业文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当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要提倡、鼓励、弘扬优秀的中华商业文化。第二个层面是企业层面。企业是实现“一带一路”的重要主体,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并且能够走得进去,必须要借助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包括品质文化、品牌文化、商业环境文化以及营销文化,还包括道德、伦理文化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三个层面,需要社会的支持,包括理论支撑、理论研究、人才培训、舆论宣传。最后一个层面,是涉及到全社会的个人层面。互联网时代,商业文化跟所有人息息相关。

  “一带一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大,政局动荡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民族宗教情况复杂,文化繁杂多样……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是企业“走出去”所必须考虑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传承并创新中国古老商业文化,以商德为核心建立交易规则体系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点。在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中国应将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在顶层设计上给予重视,让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能发挥引领作用,用商业文化这把“金钥匙”打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大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各类项目、论坛、报道很多,但文化和商业文化很少被提及。商业文化并非不重要,相反,商业文化在商业贸易、开发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把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比喻成一把金钥匙,主要受两点启发:中国的茶与西方的咖啡逐渐融合,英国人酷爱喝茶,中国年轻人喜爱咖啡,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此外,在汪辜会谈召开过程中,菜单中的九道菜意味着九九归一,各种菜品情同手足、喜庆团圆等,有与会人士提议在菜单上签名,由此得来“菜单协议”。宴会、餐饮等饮食文化也是商业文化,商业文化使用得当将打开“一带一路”各方面的大门,做好则可实现共赢。归根到底,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文化支持共有三大类:科技文化、管理文化和审美文化。在2009年和2010年与商务部合作司的两个课题合作中,一个是如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主体,另一个是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研究。当时对上千家中国企业进行调研,调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结果显示,企业最缺文化和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商业文化很重要,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已经取代技术差异和资金短缺成为第一位。目前,我国懂语言又懂金融专业的人才短缺,语言、文化、专业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这也是要重视商业文化的重要原因。目前从国家、企业和个体层面,大家已经感受到深层次的制约。我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做好规划引领,要把商业文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要创造开放红利。“一带一路”文化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有特色、要有针对性、要提供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国家还应加强“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商业文化研究可以成为智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历史,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历来是双向的,结果是互利的,发展是共赢的。持久的贸易必须立足于互利共赢。如果说“一带一路”的精髓是丝路精神和亲诚惠容理念,那商业文化是推进的载体,或是推进的润滑剂、营养剂。让欧亚认同中华文化需要过程,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原则,树立平台意识,把上合组织作为商业文化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平台。

  习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说过,“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家独奏,而是合唱,要在两个大的平台上推进商业文化。第二,应推进文化认同战略,加强文化认同思维,对外派人员加强礼仪培训。第三,产业链思维,推进中国企业的建营一体化,使投资运营管理有机联系,增加沟通交流,重视利益捆绑回馈,加强属地化管理。第四,树立正确利益思维,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第五要有安全保障。

  “一带一路”实际上或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共享,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经济发展合作资源这个角度出发,在实际发展当中,也需要更宏观更具有战略意义来概括这样的构想,实际上我们是要构建这个视野。

  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正是文明的交叉点,这些国家绝非处在全球事务的边缘,而是国际交往的正中心,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些通道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在一起,但它隐藏在皮肤之下,肉眼看不见。“一带一路”是说建设也好,是贡献也好,不能一厢情愿。既然是文化行为、文化构想,那就应该是双方的、多方的。因为文化发展和传播重在沟通融合,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成功的实践都是要强调共生共荣,互通有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这种沟通和交往包括贸易。实际上,是一种交往和融合。“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文化自信,而且需要文化自觉。

  这几年中国确实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一带一路”的宣传遍地开花。但是这里边也有一些问题,我们通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宣传“一带一路”都是宏大叙事,比如重大战略扬帆出海,这样的词汇就给人感觉中国很“土豪”,具体效果也是褒贬不一。目前还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国际舆论格局下,如果过度的宣传,就不是特别恰当,也要把握好分寸,要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像西方媒体的宣传,就是通过故事,通过小切口、小角度切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反倒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北京商报记者吴文治王玮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