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叶小明

   2018-11-01 14

  叶小明,1955年12月出生,武汉市人,教育学博士,教育管理研究员。1985年起任某高校系党总支书记、学生处长、校长助理;1993年6月任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2002年4月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03年4月任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等称号,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获广东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项,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本。其中,《守望高职——高职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服务社会缔造辉煌》是《广东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唯一研究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论著,在高职领域影响深刻。

  “这一事业,值得我们毕生守望。”这是《守望高职——高职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书中的一句话。由此,我对本书的作者油然而生敬意,更对很多高职教育的办学者和教育者的长期守望钦佩有加。正如书的作者叶小明所说,“守”即坚守,作为高职教育的探索者,我们一直坚守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守着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追求;“望”即盼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必将完善自身体系,真正担负起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任。

  采访叶小明院长,尽管是我这半年示范院校长访谈以来,接触时间最短、采访方式最简的,留在印象中的也只是断续的画面。但当我翻看着他的几本论著,一遍遍听着采访录音,整理着访问的一些问与答,从他既富哲学思考,又具文化气息的文字中、话语中,才慢慢感觉着,这位1955年出生,担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11年的、身材魁伟的院长,是怎样用他缜密的思维、朴实的话语,真实而又大气的性格,承袭着80余年建校的深厚积淀,带领学院实现华丽转身的。

  总结示范院校建设经验,我们很容易看到的,是阶段发展的战略成果,但背后真正具有活力、潜力、竞争力的,是制定战略规划与实施战术突破的人。

  叶院长带领着轻工职院,从2002年学校被亮黄牌后的不弃不馁、苦练内功,到2003年自筹资金创办南海校区,历尽艰难却自强不息;

  再到2006年6月,学校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再到2007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

  80余年的职业教育历史,学院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9700人。近10年的创新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办学者,他坚守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实现了学院的重大转型和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特色创新、服务立校的办学之路。

  “八秩春秋,一卷丹青,满目芷芳。”这是叶院长在学院80周年校庆时填写的《沁园春?画》中的第一句。80载的职业教育历程,就像一幅绵延推展的画卷,跃然眼前。我们的采访也就从这里开始……

  记者:叶院长,您好!我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13年,学院举行了建院80周年的纪念活动。请问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叶小明:历史,是文化建构的基石;谋求历史与现实的和谐,是一所学院发展使命与文化自觉的融合。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来说,正确解读历史,才能勇敢面对未来。

  80年来,学院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书写了一部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80余年的历史,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深感自豪。20世纪30年代,“工业立国,职教救国”成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大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1933年,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正式成立,拉开了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序幕。80年来,学校历经沧桑,矢志不移,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的人才。80年来,学校风雨兼程,兴衰起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相连,广大师生与学校的命运息息相关。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在校长黄巽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长征式”护校苦旅,学校辗转各地,屡次迁址。在战争的磨难与挫折的困境中,前辈们坚守职教救国的执著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学校办学实力不降反升,“自强、敬业、求实、创新”的学院精神得以铸造和传扬。

  在学校70年校庆的时候,我们曾庄严承诺,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职院校”。10年来,学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带领全校教职工迎难而上,弯道超越,使学校实现了从一所省内普通高职到全国高职百强、广东省高职排头兵的华丽转身。2010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宋海副省长称赞学校为“广东省高职的一面旗帜”;2011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验收,跻身全国高职百强前列,向全国展示在大困难中取得大发展的学校发展模式。

  回顾建校之初,胡汉民先生(时任广东省长)题词“本其职志,学以成之”,以此表达他对职业教育理想与使命的期许,而今学校提出“德能兼备,学以成之”,正是对学校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经世致用的岭南文化的最佳注脚。

  记者:您提到,能识别机遇的人,是智者;能随机遇而行动的人,是勇者。是否在表达一个意思,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很好地把握地缘优势?也请您谈谈谋划学院发展,是怎样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的?

  叶小明:是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人,只有把握机遇,并将这些天时地利转化为快速发展契机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一所职业学院的发展历史,应该是一座城市历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一角。岭南文化以经世致用、开拓创新为其价值取向,以重商、务实、进取、多元、开放、包容、和谐为主要特征。这恰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精神源泉;而广东地区轻工业发达,也正是形成学院专业特色的根本。

  学院地处广州,广州有话“手停口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最为朴素的手与口的哲学,反映了这个城市独特的民生文化。同时,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注定了它商业经贸发达繁荣的城市特征。这其中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机遇,能够把握机遇,并将这些天时地利转化为快速发展的契机,是我们能够在业内独树一帜的关键,也体现了学院能够从一所普通中专发展为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智慧。

  学院发展经历了从“职教救国”“工业立国”“工业强国”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转变,但学院始终不变的是坚守密切配合与服务社会发展的根本定位。

  学院从调整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入手,将办学定位从轻工行业调整到生活产业,形成新专业全面代替传统的如制糖、酿酒等专业,成为品牌专业的新格局。然而,这其中,必须要面对的是,学院以“轻工”立名,部分专业却要远离轻工领域,这是一个“名”与“实”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意义,就在于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广东轻院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院?用什么样的办学成果,才能续写新世纪的发展成就?对“我是谁”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向何处去”的解决导向。

  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准确定位传统轻工领域内的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并在理清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专业整合。这个问题涉及办学资源的配置、各专业发展方向的确立等战略性问题。二是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思维范式。从传统的轻工领域强调的严谨规范,到如艺术设计等专业强调的不拘一格、打破规则。两个不同的思维范式,决定了它们之间多少存在的冲突。我们积极应对冲突,兼容包容这些冲突,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整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谐有序。

  我们通过打造专业调整平台,通过调整与优化,使学校现有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了专业与广东六大支柱产业中的五大产业对接。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梯级开发、整体提升”的专业建设思路指导下,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示范专业三级推进建设格局:即以中央财政支持的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群及全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最为关键的是,所有新设置的专业,均有效地吸纳了优质生源,所有新设置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9.5%以上。这就充分证明了:一是学生及其家长对这些专业有着极高的期望与认可,二是这些专业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记者:那么,聚焦“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您认为示范建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叶小明:有很多人,包括一些职教专家都问我,“示范建设中最大的收获、最成功的方面是什么?”我说,示范建设最大的收获是人,通过科学的制度管理培养锻炼了一支队伍;最成功的是学校治理结构的优化,通过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高效的学校“自治”。我所要做的,就是把学校的氛围营造好,大家

  关于队伍建设,我们从课题入手,在明确并构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与内容的基础上,首创了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制定了教师生涯发展策略,健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模式。从“教师资格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保障”、“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理性与优质发展”三个方面入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甘于奉献、梯队合理、积极践行的教师团队。目前,我们拥有教授有70多名,其中二级教授5名,并且这些教授90%以上是学校自己培养而不是靠引进来的,都是专注于学校教学而不是引进的兼职人员。“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总数的82.1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77.48%。

  关于学校管理,我认为这是教育教学工作之纲,而民主高效的学校管理体制更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一,注重探索文化管理实践模式,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我们从校园文化、学生活动、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探索实施文化管理,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与此同时,学校积极践行教授治教、参与管理的先进理念,成立学术委员会,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科研、人事师资、财务管理三个教授咨询委员会。并通过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把管理权真正交给教授,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专业调整、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等不是我说了算,而是由教授委员会说了算。促进了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升了师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第二,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重视教学管理。学校非常重视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这是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验。一是注重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通过制订《弹性教学管理试行办法》等,确立了课程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管理准则,同时,实行了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学分互认制改革,为培养多规格、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强调教学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场所、形式、内容等的刚性要求,实施多学期、大小学期、分段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以及技能对等与学分互换等多种教学管理与运行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管理难题。三是学校通过自主开发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的“教师授课质量三方评价系统”、“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企业评教评学调查系统”等信息化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了多方协同参与评价和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打破了高职院校构建“互补契合型”质量监控运行模式的困境。

  记者:学校的发展,是一个艰苦创业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代表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方向。因此,学校教师对您有一句这样的评价“坚守高职的教育者,勇敢睿智的探路者”,对此,您作何感想?

  叶小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厚重又充满希望的话题,值得坚守;同时又是步履艰难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我们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真正的迷茫,也从来没有错失机遇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国家示范建设项目,我们干得很成功,也很踏实。后示范怎么干?2011年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指引,也是学校后续发展的机遇。我们将这个计划视同为高职校的“211工程”。它是要求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的重点学科,看似与高职院校无关。尽管我们也不是本科院校,更不是985、211院校,但我们也应思考,高职教育如何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通过科技协同,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竞合发展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我们也应思考,如何紧扣广东高职的特点,通过科技协同,做出教育创新之亮点,来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如果要明确说“后示范”我们干什么,我们也就明确回答,“后示范”应该干协同创新促进发展的事儿。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科技协同,实现高职发展的进一步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们通过构建“轻化工应用技术”“食品产业应用”“轻工产品设计”三个协同创新平台,一方面探索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技能大师;另一方面攻克一些国家和世界级的难题,出一批科研成果。

  叶小明:示范校建设,使学院实现了“规模跨越——模式转型——质量提升”,后续的竞和发展之道,不能够完全靠国家的项目推动,需要有内生的发展动力,需要有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里我们重点有两个思考。

  一是要把握好国家的政策。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完成,代表着我们过去的“成与败”,说明不了我们的将来。尽管在项目验收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验收成绩,但也让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这也是通过示范校建设,我们的一个重大收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有为才能有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冷静分析学校所处区位、现状和社会需求。广东“经世致用”的沃土,使得职业教育的兴起比其他地方有着更优越的文化前提,而经济的快速转型,又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开辟了美好前景。职业教育的升级或升格,我认为不是一个我们说了能算的目标,它有赖于国家整体上政策的调整,是水到渠成的国家需要。因此,作为高职教育的探索者,要坚守我们一贯的目标,坚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守工学结合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追求。

  第二,就是学校一定要创新发展,这是我们的工作指导方针——“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最后落脚点是要创新。所以我提出,一定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示范校建设,我们具有了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观、民主高效的学校管理、极具岭南与校本双重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教师队伍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以及不断提升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领悟了自己使命的学校。我们拥有了在探索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凝练与恪守高职教育发展理念、改革与创新学校民主管理体制、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卓越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我们把握了在转型中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但如何在转型中实现升华,是我们在后示范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

  叶小明:一句话“未来发展的核心策略是在转型中升华”。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建设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无疑将对广东高职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而如何探索与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学院大有可为,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构建“具有广东品牌、广东特色”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一是价值引领策略:深化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学校担负着传承和创造文化的神圣使命,以文化力的影响培养能够适应与服务社会各个领域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全面探索并实践文化管理,既是学院示范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后示范”时代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

  二是内涵提升策略:科学合理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有学者认为,“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应有境界追求上的差异,即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满足组织结构、价值追求、社会职能等的改革要求,而后追求更高层次和境界的发展,“走向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文化品格”。因此,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文化载体,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作用非常巨大,关乎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大局。

  三是协调发展策略:提升国际融入与社会服务水准。在教育与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进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全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发展,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促进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各影响力量的协调发展。

  记者:“守望”是一种责任,“开拓”是一种精神。预祝学院在这种精神驱动下,秉承传统,发展有道。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本刊记者 席东梅)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