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看武汉轻工大学如何彰显责任和担当(图

   2018-09-02 29

  专业如何怎么设置?如何为“三农”服务?是涉农类工科大学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6月22日,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肖波就此接受了荆楚网记者专访。

  肖波告诉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也给武汉轻工大学—这所立足粮食行业、面向“三农”主战场的高校,提出了更大的责任、更高的要求。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结合“三农”问题的调研,学校认识到:当前“三农”问题表现出新的特征: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现象的存在,使得农民靠以往那种多打粮、多卖粮,从而增加收入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简单收储原粮、再卖原粮,使得行业效益不高;这进而导致一些地方农村经济欲振乏力。

  有什么解决方法?“按照中央的一号文件精神,要从供给侧发力,高度重视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积极解决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几大难题。”肖波说道。

  服务“三农”,武汉轻工大学做了哪些工作?肖波表示,学校按照中央精神与省委要求,协力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三农”,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在学科建设上,紧紧围绕国家粮食产业经济、“粮安工程”和食品安全战略,提高贡献率;其次是提供更多科技成果更好科技服务,助力科技兴农;第三方面是提供更多爱农支农人才,实现“人才兴农”。

  具体表现为,今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粮食科技课题,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生产出“营养复合米”等多元化、个性化粮油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口味的日益提高。武汉轻工大学的承办国家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吸引全国31个省区市1700多名来宾参加,仅一天半的活动中,就签订协议100余项,成交额6亿多元。

  在人才的培养上,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抓“互联网+”机遇,结合行业实际,将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产学联动,无缝对接,并予以政策激励引导,在科研资金、实践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培养出了一批批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供给端上的提质升级。

  此外,该校多年来坚持强化校地合作模式,实施“服务常态化”;开发地方优势资源,推进“产业特色化”;参与培植地方粮油企业,助力“企业品牌化”;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做到“项目订单化”。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土豆主粮化”,帮助恩施贫困山区农民新辟财源、增产增收,学校通过成立恩施绿色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投入精兵强将,协力将恩施富硒农产品做成带动一方的特色产业。为此,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