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州区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乡村振兴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有效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上半年宜州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农林渔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宜州列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向全国宣传推介。
一是挖潜力兴产业,特色农业凸显新效益。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桑园种植面积和鲜蚕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县域第一,荣获“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特色园区扩面升级,成功创建区市县乡四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3个,启动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89个。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获评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特色基地规模发展,建成“双高”糖料蔗、桑蚕、核桃3个万亩示范基地和食用菌、花椒、茶叶3个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特色品牌成效喜人,3家企业产品获广西天然富硒农产品认证,“宜州桑蚕茧”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15个。
二是抓治理优环境,美丽乡村呈现新面貌。持续推进“美丽宜州”乡村建设,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改厕3432户。持续推进“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专项活动,210个村﹙社区﹚实现村村通水泥硬化路目标。刘三姐镇入选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被定为“天丝小镇”。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覆盖区、乡镇、村三级河长体系,通过自治区全面建立河长制验收考评。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农业技术24.68万亩。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33%,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7.2万亩。实施农村环境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0.75%,有18个村(社区)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48个村(社区)评为“河池市级生态村”,入围“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候选城市名单。
三是塑文化拓内涵,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建设,安马乡木寨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送文化、电影下乡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惠民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乡镇全覆盖。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个,宜州彩调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有3个村屯列入第三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弘扬宜州特色文化,开展“刘三姐歌谣”进乡村、进社区和乡村文艺巡回展演活动。
四是夯基层强基础,乡村治理实现新提升。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深化拓展“党建+”内容,创办新时代党员讲习所,以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
五是扣目标精施策,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在2017年度51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非贫困县(市、区)考核中被自治区评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