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体验360行之【207】金属“烹饪师”

   2019-04-10 12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听说过烹饪师,可你听过金属“烹饪师”吗?金属配件经过他们的巧手之后,不仅能提升硬度,还能能增加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其实,热处理就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说白了,厂家生产的金属部件只有通过热处理加工才算是真正的成品。

  姜良东,衢州江山人,个子不高却很精干,待记者到来时,他灵活的身影已经在热处理车间忙活开了。

  见我来了,姜良东放下了手中的金属轴承,向我打了声招呼:“来,我先给你介绍一下。通俗的讲,轿车、电动车上的金属轴承大都经过热处理工序。我们通过氮化处理加强金属表面的硬度,以提升部件的实适用性和品质。”

  “首先是用机油清洗部件。热处理的过程不能有丝毫杂物,清洗就是要完全消除依附在表面的杂物,让氮化的过程更加充分。”姜良东说,清洗好以后便是烘干了。通过2小时左右的烘干,金属部件会将表面的机油完全挥发干净。

  “接下来是装炉。这步是重中之重,根据不同部件,不同客户的要求,我们装炉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姜良东拿出了一根棒球棍大小的轴承向我做了个示范。“客户希望轴承的表面完全氮化,所以我们要设法让它的表面完全暴露在反映炉中,你说怎么办呢?”

  姜良东指了指一旁一个犹如佛钟般的物件,说:“这个炉子就是氮化炉,你想想如何放?”

  “全部暴露在炉中,就是不能触碰下面的底座。可是如何支撑呢?”我绕着这半径1米左右的炉子转了好几圈,却百思不得其解。

  “不怪你,只有操作多了的工人看到部件样式和要求才能马上想到法子。”看出了我的疑惑,姜良东也不卖关子了,从工具房摸出个“百宝箱”,从中拿了一根铁丝,将其穿过轴承顶部的螺丝孔,然后顺着炉子上部的支撑杆绕出个大圈。这下,轴承便如葫芦般挂在了上面。

  铁丝在姜良东手中犹如细线一般,穿梭在一个个轴承之间,又绕过了一根根支撑杆……不一会儿,支持杆上便挂满了“铁葫芦”。

  “这些都是我们这种热处理行业的‘老油条’悟出了的一些小窍门。”姜良东继续向我剖析各个步骤,装炉之后便是抽真空、升温、氮化和降温这四步,虽说大都有机器控制,但时间、火候的掌控还需要人工把持。

  “我记得很清楚,刚进单位是1995年,那时候我刚从老家江山来到杭州。”在姜良东看来,自己和“热处理”结缘完全是个意外,本想从事汽车维修的他,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公司的招工启事。带着好奇之心,姜良东走进了“热处理”行业。

  “刚接触热处理的时候我比你现在还迷糊呢!”姜良东说,刚从农村里走出来的他对热处理一窍不通,虽然有师傅传授技巧,但自己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什么这么做却丝毫不知。

  “刚来的时候经常犯错,不是装错炉了,就是错过了时间点,隔三差五就得返工一次。”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姜良东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样子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半年后,姜良东痛定思痛,向公司里的老师傅和技术工人借来了厚厚一叠专业书,下定决心要弄懂热处理原理。

  那段时间,每逢工余下班之际,姜良东就躲进宿舍的被窝里,研读这些书籍。“刚开始就像看天书一样,完全不明所以,好几次差点要放弃,但终归是坚持下来了。”姜良东感叹道,每当想放弃之际他就会想,如果能和老师傅一般准确无误地做完每一个批次,该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半年后,姜良东总算把些“热处理原理”的书给“啃”了下来。还真别说,从此以后,姜良东工作的差错率越来越低,连领导也对这个曾经迷迷糊糊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有了热处理的基础知识,姜良东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理论。“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说到这里,姜良东调侃起了自己:“本事是好了,可自己也成了‘中年汉子’。”

  现在,年过四旬的姜良东已经是热处理车间的副主任了,按理说,他可以安心地退居二线了,可不安分的他依旧在车间里忙碌着。“我还是想尽可能的盯着每一批产品,有个‘老师傅’盯着总是好事。”在姜良东看来,热处理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升温多少度,用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进液氨,什么时候降温……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会影响一批产品热处理的效果。

  “跟厨师一样,热处理的成败关键在火候,只不过我们是金属的‘烹饪师’,要尽可能的去掌握好‘烹饪’的每一个细节。”姜良东告诉我,虽然热处理加工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但人工依旧起着显著作用,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工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人做出来产品的质量往往有着较大的差距。

  “只要达到了标准,客户一般不会去计较产品的硬度有多高。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总是想把每一批产品都做到最好。”姜良东告诉我,即便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自己也会有吃不准的时候,需要继续学习,继续磨练。

  炉内产品有无倒伏情况,升温速率是否正常,炉子有没有故障……每隔半个小时,姜良东就会把几个正在工作的炉子都仔仔细细地巡查一遍。“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多看几遍总不会有错的,谨慎点总是好的。”一边巡视,姜良东还不忘给我传输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是年前最后一批货了,好好做完,我也回家过年了。”春节临近,车间里已经有些冷清了,但这个“老兵”依旧坚守到了最后一刻,也不知道这个并不高大的身影已经在车间里走过了多少个来回?

  对于从事热处理加工的人来说,火候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如何把握全凭经验和自己对工序的理解,正如同厨师烧菜一般,多一分就会熟过——太老;欠一分就会不熟——生硬。

  的确,热处理对火候要求极高——升温时间过长,液氮输入早了,就可能导致氮化过度,加热时间短,液氮输入晚了,就可能使产品氮化不完全,硬化层深度不够。可以说,没有长期在氮化炉前工作的历练,别想烩就一盘丰盛“大餐”。

  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一个技术工人,甚至匠人,姜良东对“火候”的把握就日益精纯。他数年如一日地忍着高温、耐住性子站在炉火前细心观察、用心琢磨,这才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真谛。

  的确,匠心也如火候。在机器换人大步向前的今天,如姜良东这批在热处理行业坚守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的“老兵”在拥抱新的潮流的同时,也在不断淬炼自己的“火候”。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