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团队组成的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实力在提升,正厚积薄发:食品院校从10余个快速增长至235个;200余个食品科研院所减至60余所,总量减少,但实力增强;企业研发近10年已形成积累。
中国科技界对行业的支撑,主要体现为大批科技人才向企业的输送。235所食品院校,95%以上的就业率,保证了中国食品工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雄厚的人才储备,让我国食品科技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等6项食品科研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国的食品科技界在国际权威行业组织中日趋活跃,国际话语权日益加大。截至目前,国际食品科学院中由世界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组成的207位院士中,有11位来自中国。
我国食品科技“给力”的背后,源于国家的强大和国家对科技界持续加大的投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首次设立食品科学学科以来,国家自然基金委食品科技专项截至2016年累计投入7.9亿元用于食品科学基础研究;“863”计划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投入7亿元,与食品科技直接相关的立项资助超过1亿元。据食品专项2016年度资助汇总情况显示:16个项目5年国拨经费平均资助额度为3656.25万元;82个课题5年国拨经费平均资助额度为713.41万元……
科技创新与科研投入不断加速
2012—2016年,是我国食品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5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内的5年。在这5年间,科技界的话语权得到提升,食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5年来,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迎来了新一轮发展,不仅对世界食品科技先进水平的追赶不断加速,食品工业的优势和特色也更加鲜明。食品学科学术呈现出繁荣局面,并向营养、生命科学、信息工程延伸。
尽管我国食品工业底子薄、发展时间短,但具有很大提升空间。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食品科技成果频现,一批新标准、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得以实施和落地,还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有力支撑了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加大,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5年中,国家共支持2000多个食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及检测能力建设、600多个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和400多家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购置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水产品等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100%纳入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同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完成了近5000项各类食品标准的清理,查办一批大案要案,食品质量国家抽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食品装备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掌握和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食品专用装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部分装备已摆脱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制约,自主装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差距逐步缩小,部分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先进水平,实现了关键成套装备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近年来,国家对食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行业龙头企业也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为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科技研发投入保持同步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428.3亿元,占当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39%,与2010年持平。在R&D构成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强化。
科技部在“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投入经费超过17亿元,国家自然基金委食品科技专项从2010—2016年累计投入7.9亿元用于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在食品科研方面立项9个、108个课题,总投入经费达6亿元。2011年共接收申请项目2028项,占生命科学部接收项目总数的9.0%,资助项目388项,资助经费1.6781亿元。较之2010年,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数量分别增长了45.9%和112.2%,成为支持学科发展最活跃的板块。
食品学术交流更趋国际化
近年来,包括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内的行业组织,在推动食品科技发展上做了诸多方面努力,做出了特色和新意。
学术交流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工作的主要板块,也是展现学会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过去的5年间,学会的学术交流突出了两个侧重:一是站在产业创新前沿,侧重于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引领。5年来,学会主办的140余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中,75%以上是对食品工业热点问题的研讨,涉及科技、法规、工程与装备以及产品创新。二是侧重于利用学会国际交流的优势,加速对国际水平的追赶。
夯实科技 学会持续4次以百余位业界权威专家参与的强大阵容,组织出版了《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研究》,形成对我国食品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和重要积累。并从2001年起,持续15年跟踪研究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组织出版《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该书自2014年起并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工作内容,已连续3年公开出版发行。学会以加强顶层设计的理念,实现食品工业与科技战略的深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食品学报》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也稳步提升。继2013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后,于2015年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收录,2016年再次被EI收录,成为唯一连续被EI收录的食品类期刊。学会于2006年11月经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2012-2016年,奖励优秀论文45篇、技术发明奖8项、技术进步奖63项、产品创新奖32项、突出贡献奖25人、杰出青年奖21人。
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学会所推荐的项目“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学会的科技奖励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引流”更多资金到科研一线。仅2015—2017年的3年中,学会分别与贝因美、康师傅、恒天然、雅培、科拓恒通5家企业创建了5个专项科研基金,700余万元的资金正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流向科研一线。同时,学会将学术交流的主战场从沿海城市向边远地区、工厂与田间务实推进,侧重于对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破解。此外,2012年以来,学会组织专家对60余个企业创新项目和产品进行了专业鉴评,助力供给侧改革。
担责食安 作为食品界高端国际会议,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办的世界食品科技大会,被誉为食品界的“奥林匹克”。2008年10月,学会在上海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成为世界食品科技大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征集论文数量最多的一次,赢得了全球食品科技界的赞誉,也成为中国食品界整体融入世界的标志性会议。
学会自2010年开始,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以前瞻性视角持续主办了8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历届大会均得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会议形成的总结报告和政策建议均对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和媒体界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会的推荐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食品科技工作者加入到国际行业组织,为中国与世界食品科技事业的对接做出贡献。作为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由在世界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中选举产生,目前有院士200余名。从2008年开始截至目前,经学会推荐,11位中国食品科学家成功当选院士,包括潘蓓蕾、饶平凡、刘秀梅、陈君石等优秀科学家在内,是增加院士人数最多的国家,从而显示了中国食品科技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不断加大。这些当选的国内食品科学家,也为世界食品科技界带来了更多的中国声音和色彩。
筑基科普 科普工作一直是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背景下,加强食品安全对公众的科普依然重要。近年来,学会始终担当着科普工作的主力军。
学会牵头编制《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启动食品安全科普顶层设计,为社会各界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
直面食品安全热点,有效引导舆情。自2008年以来,面对部分媒体的不实报道及“伪专家”的嚣张,针对年度食品安全热点,学会自2012年开始,每年初组织“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已持续6年。该沟通会以多位院士出场的权威阵容布阵,邀请逾百位一线食品行业各领域专家逐一解读,用科学的真相填补以往的“信息真空”。
2013-2017年,媒体沟通会对媒体报道的准确率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准确率由9%上升到66.7%,上升了57.7%;媒体回答食品安全问题的合格率从59%上升到97.3%。由此表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热点报道的专业性有所提升;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认知的专业水平正在提升。
此外,学会于2013年11月起,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委托,针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邀请权威专家进行科学解读。截至今年9月底,共邀请150余位专家(400余人次),完成对124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风险解析。不懈的科普工作带来显著回报:2017年与2014年同期相比,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下降了53.8%。
学会专家在科普方面不仅群策群力,同时,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普引领作用也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牵头编写的《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获奖的项目成果,是食品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普类大奖。
培育人才也是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会推荐一大批对推动食品科技有贡献的专家学者。同时,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连续多年举办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青年论坛,关注青年人的成长与成才。积极拓展学生创新渠道,打造学生校园创新大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食品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要显著提高,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要超过60%。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将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学会将致力于加速追赶世界食品科技先进水平,更加鲜明地突出中国食品工业的优势和特色,努力使科技与产业界的创新发展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
食品科技之路漫漫而其修远兮。正如孟素荷所言:“30年,我们由小变大,已超过日本、美国,形成数量上的成长;下一个30年,我们将由大变强,依靠的是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科技界承担着责任与使命,我们应有所作为。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食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